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 > 技术

结构性心脏病迈入机器人手术时代!奥朋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发布时间:2022-09-21 来源: CHC医疗传媒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2022 年 9 月19 日


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成功实施


(2022年9月19日),时值2022年TCT大会在波士顿举行之际,从武汉协和医院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成功实施。手术由武汉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主任团队操作奥朋医疗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ALLVAS™完成。


微信图片_20220921103753.jpg

此前,奥朋ALLVAS™已经成功完成了主动脉覆膜支架介入、外周血管支架介入手术等机器人辅助血管腔内介入手术的全球首例术式,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次手术的成功,是奥朋ALLVAS™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也意味着结构性心脏病治疗开始迈入机器人手术新时代。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主流

手术机器人应用得到实践验证


结构性心脏病指因心脏结构出现解剖异常状况引起的心脏病理生理变异,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及心室异常。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推进,以老年瓣膜退行性病变为典型的结构性心脏病发病率不断增加。传统结构性心脏病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但老年患者常因高龄、体质弱、病变重或合并其它疾病而无法承受传统的外科开胸手术。随着导管介入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逐渐成为了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主流选择,成为了近年来心血管介入领域发展最快速的方向。
以最常见的结构心脏病之一的主动脉瓣狭窄为例,据了解,目前国内外瓣膜指南管理已将外科手术低危、高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列为TAVR的适应症。2013年,德国的TAVR手术量已超过外科主动脉瓣手术。2019年,美国的TAVR手术量也超过了外科换瓣手术。2020年,全球TAVR完成例数在15万例左右。有学者预测,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热潮还将持续10年以上时间,在数量上出现快速增长。
不过,虽然介入疗法发展迅速,但其本身仍存在两个核心痛点尚未解决:一是施术者受到辐射伤害的问题;二是传统介入手术大幅度依赖术者的经验和肌肉记忆来完成,难以做到精准化和标准化操作。
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出现,完美的解决了上述两个痛点:机器人远程控制从根本上避免辐射伤害;同时建立依靠机器,过滤肌肉颤动、减少因为疲劳导致的误操作概率,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形成更精准、更模式化的手术体系,迈过人手肌肉的极限。

微信图片_20220921103830.jpg

- 奥朋医疗手术现场 -

本次奥朋ALLVAS™成功辅助完成TAVR,主刀医生尚小珂教授对于手术机器人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通过手术机器人辅助完成TAVR,可以有效提升手术的效率与稳定性,未来手术机器人在结构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首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平台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


值得一提的是,奥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ALLVAS™是国内首款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核心技术涵盖机器人架构设计、机械臂和执行手的工艺设计、力反馈机制、软件算法及自动化手术、系统集成等领域,源于奥朋医疗近十年的前瞻性技术储备和潜心打造。自主研发和不断创新是奥朋医疗发展的根本,奥朋医疗已经申请了60余项发明专利。与此同时,奥朋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ALLVAS™还是全球首款通用性介入手术机器人,在产品设计上采用了自适应夹持手技术,能够适配市场上全部类型的导丝及导管,从而完成大部分的介入手术操作动作,应用范围更广。此外,其系统架构采用仿多人机械手的设计,能够模拟主刀及助手的操作,相对于单机械臂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能够实现更稳定、更复杂的操作。

无论是站在国际视角还是国内视角,通过介入机器人辅助下的血管腔内手术应用成功都具备非凡的意义。相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行业的成熟期、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增长期,血管介入机器人技供了可能性,也为患者在术前评估,精准治疗等方面提供了前瞻性。血管介入手术正在向数术和行业是创新的领域。在血管腔内介入机器人的基础之上辅以人工智能,为手术的自动化提字化导管室和5G远程手术发展,介入手术的精准、微创治疗也成为了必然趋势。奥朋医疗手术机器人最大限度地帮助医生在数字化、5G、手术精准、微创的大环境下,一并前行。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