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微创医疗及其拆分上市的心脉医疗、微创心通和微创机器人等三家子公司接连披露2021年度业绩情况。此外,微创电生理也于上交所科创板通过首发事项。拆分俱乐部还在继续滚雪球,创新魄力又将推着微创走向何处?
部分业务出货量加大,却未带来收入增量
近日,微创医疗发布2021全年业绩公告,报告期内,公司收入7.7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55亿元),同比增加20%,若剔除汇率影响,较上年同期增长15.0%。
报告期内,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2.7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91亿美元)。据微创医疗披露,2021年,手术机器人业务、心脏瓣膜等业务借助独立融资渠道,推进研发、注册、商业化等带来费用的显著增加,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及神经介入产品业务首次公开发售产生费用,与此同时,用于海外市场开拓、产品推广等投入也在增加。
此外,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也给业绩变动带来影响。
据赛柏蓝器械观察,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依然较高,研发费用为2.98亿美元,占收入比达38.2%。销售成本2.87亿美元。
目前,微创医疗共有8个主要业务板块,包括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心律管理、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神经介入、心脏瓣膜、手术机器人和外科医疗器械业务。
细分板块来看,心血管介入受到国内集采影响较大。2021年心血管业务全球收入1.40亿美元,同比下降10.8%。
据了解,微创医疗心血管介入产品主要包括4款药物洗脱支架和4款球囊产品。2020年冠脉支架集采中,微创两款产品中标,而相对高端的Firehawk支架报价高于竞品,没能中选。
微创医疗表示,受冠脉支架集采推动,公司冠脉支架销售数量达122万套,较上年大幅增加132.0%。不过,对比前后两年营收情况来看,冠脉支架出货量大增,并未给企业带来收入增量,产品单价的降低或为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心血管介入海外收入上涨,实现营收0.2亿美元,同比增加34.5%。报告期内,微创医疗药物洗脱支架在12个国家或地区获得14个首次注册证,球囊产品在7个国家或地区共获13项首次注册证,已经进入印度、新加坡、以色列等市场。
骨科器械方面,海外收入占比近九成,2021年骨科业务海外收入1.93亿美元,同比增加11.8%。国内市场受人工关节集采影响,2021年骨科业务收入0.22亿美元,同比减少31.7%。报告期内,整体业务亏损大幅收窄57.3%。
心率管理业务收入2.20亿美元,同比增加18.8%。其中,国内收入0.14亿美元,同比增加53.7%,新增覆盖国内近230家医院。心系列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累计植入量突破万台。
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收入1.06亿美元,同比增加45.6%。主要源于近年获批创新型产品收入快速增长。神经介入业务收入为0.59亿美元,同比增加72.5%。主要源于防疫常态化后医疗机构手术量恢复、产品快速入院与市场份额提升。
心脏瓣膜业务收入0.31亿美元,同比增长93.2%。机器人业务收入215万元,主要来源于三维电子腹腔镜产品蜻蜓眼的销售。
拆分第四家,已过会
3月31日,科创板上市委2022年第24次审议会议中,微创电生理首发申请获通过。
微创电生理成立于2010年,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经营与心脏电生理介入诊疗有关的各类医疗器械和设备,包括消融导管、诊断导管、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等系列产品。公司曾于2017年8月在新三板挂牌,并于2018年11月摘牌。
2019年,微创医疗分拆心脉医疗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又相继分拆微创心通、微创机器人在港交所上市。此次微创电生理如能成功上市,将成为“微创系”分拆上市的第4家公司。
截至目前,微创电生理尚未实现稳定盈利。企业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微创电生理营业收入分别为1.17亿元、1.41亿元和1.9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514.02万元、-1597.55万元和-2962.59万元。
此次IPO拟募资10.12亿元,用于电生理介入医疗器械研发项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营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补充营运资金。
目前,国产电生理器械市场占比还很低。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5年-2019年间,中国心脏电生理器械市场中,以销售收入计算,国产电生理医疗器械市场份额由11.6%持续下降至9.0%;2020年度国产电生理医疗器械市场份额有所回升,达9.6%。
2020年,微创电生理占有约中国市场中2.7%的份额,排名第五,而国际行业巨头强生、雅培、美敦力合计占据超过85%的市场份额。国产品牌在市场竞争中仍有压力。
值得关注的是,微创电生理此次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这也将是该套标准首次接纳医疗器械企业。
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此前共16家公司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全部为生物医药企业。
根据规定,按照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
三家拆分上市,一家实现盈利
微创医疗三家拆分上市公司中,唯一实现盈利的是心脉医疗。
心脉医疗2021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收6.85亿元,同比增长45.59%;归母净利润为3.16亿元,同比增长47.17%。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23亿元,占营收的18.04%。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 27.14%、47.55%、40.08%。
心脉医疗主要从事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领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表示,心脉医疗布局的多款产品已经步入成熟期。另外,目前在研的产品中,多款产品取得了型检报告和动物实验报告,预计将在2022年度逐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心脉医疗两款创新产品Talos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和Fontus分支型术中支架系统,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此外公司有5款产品进入“绿色通道”。
微创心通2021年收入大幅增长,亏损也有明显收窄。公告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公司权益股东应占亏损1.83亿元,上年同期亏损3.98亿元。
据了解,微创心通主要布局TAVI以及潜在市场更大的经导管二尖瓣(TMV)产品。其中VitaFlow Liberty产品已提交欧盟CE认证申请,有望进入欧洲市场。
微创机器人2021年实现营收215万元;毛利91.9万元。上述收入主要来自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蜻蜓眼的销售收入。
与此同时,2021年微创机器人净亏损5.84亿元,同比扩大179.28%。财报指出,亏损主要来自产品研发、临床试验等。2021年研发费用约3.92亿元,同比增长190%。
2022年1月,微创“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上市,是国内唯一获批的腔镜手术机器人。今年,将是“图迈”入院接受检验的重要一年。此外,公司的骨科机器人“鸿鹄”已递交国家药监局和美国FDA注册申请。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手术机器人领域尚未有实现盈利的国产企业。全球范围内,腹腔机器人仍是一个前沿赛道,除直觉外科以外,其余入局者还在探索中缓慢前行。
整体来看,无论是去年上市的微创心通、机器人,还是正在推进IPO的微创脑科学、电生理,拆分上市已经成为微创医疗分担经营风险、探索前沿赛道、吸纳创新资金的一个重要方式。
而新技术和新赛道的孵化,还需要一些时间去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