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创板日报》报道,华为正式组建医疗卫生军团。医疗卫生军团将重点构建AI辅助诊断解决方案体系,推动医疗大模型在临床场景的应用。
根据华为的组织架构,医疗卫生军团可能来自对华为EBG 医疗系统部的升级和整合,主要还是会聚焦在医院相关场景的数字化业务。我们就一起分析和探索一下华为医疗卫生军团可能突破的业务方向。
先看看今年华为对外披露的医疗合作:
(1)2025年2月18日,华为联合瑞金医院发布了临床级多模态互动式病理大模型——RuiPath。
(2)2025年2月21日,华为与塞力医疗集团在华为武汉研究所签署合作,宣布将以AI技术为纽带,在智能诊断产品研发、数字疗法及脑科学大模型、罕见病/危重症等专病大模型、微生物耐药诊疗及预测大模型、智慧“无废城市”、“无废院区”等多个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3)东软作为华为在医疗健康信息化领域的全面生态伙伴,应邀亮相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4)另外,早在2023年华为就与润达医疗进行合作。近期,基于华为轻量化AI训推底座LightDC AI和DeepSeek大模型发布“华擎智医”训推一体机,融合了华为昇腾算力、存储和网络全栈国产化底座,结合DeepSeek通用大模型及润达医疗的医疗信息化经验,构建了“预训练—精调—应用”全链路能力。
据华为官网,华为已经在全球服务110+个国家和地区,5,000+家医疗卫生机构。在中国与1,800+家三级医院合作建设智慧医院,参与国家医保局、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及31个省医保信息平台建设。
此前的华为EBG 医疗系统部已经在智慧医院的底层基础设施做出很多布局。华为内部的多个线条也分别对于医疗场景有过很多探索和研究,但最终并没有真正重度介入,距离真正的医疗临床端还是远了一些,猜测主要原因还是还是由于临床端的知识体系庞杂,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较难开发大体量的业务单元和大宗业务(华为不会在特别细分的小赛道去深耕)。
然而,时隔三年要专门成立医疗卫生军团,而且成立时间正是在DeepSeek充分打穿医院对AI的心智认知之后,可能意味着2025年大模型应用普及后,将有望实现“临床能力标准化”,从而使得深入临床有可能成为大宗业务单元。
这是一次华为向医疗更深处进发的机会。
以大模型之前的临床视角来看,典型的疾病(肿瘤)全病程管理,在筛查、诊断、治疗、管理环节的业务和产品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多模态的数据采集和整合较为困难,很难形成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病程管理系统。而在大模型的应用和加持下,完全可能实现筛、诊、治、管各环节多模态数据更好的整合,从而实现真知意义上的全病程管理系统(基于大模型)。 这将对临床诊疗产生变革性的意义。
另外,专门成立医疗卫生军团也可能意味着华为对医疗业务在绩效考核指标设置上有了更激进的考量:华为此前成立的正式军团侧重考核收入类指标,如智能光伏军团2022年收入目标为200亿元、利润目标为40亿元,2023年收入目标为300亿元、利润目标为60亿元;数据中心能源军团2022年收入目标为150亿元、利润目标为30亿元,2023年收入目标为225亿元、利润目标为45亿元;
这意可能味着华为医疗卫生军团也将需要设定百亿以上营收目标,因此必须得在此前的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深入行业的业务机会,在整个医疗卫生产业全景的AI与数字化优化中去进行筛选,特别是具备较大业务体量规模以及“数据运营把控力”的赛道。
在当前,可以观察到的具备较大业务体量规模以及“数据运营把控力”的赛道,具备包括尝试在以下方向进行更激进的业务探索:
(1)医疗信息化,从硬件到软件(集成CDSS辅助诊断和大模型):
根据IDC数据,2024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800亿元(狭义统计,仅含医院、医共体和基层医疗领域),若包含更广泛的信息化应用(如医保、医药等),市场规模则达到 1041亿元。
此前华为的医疗信息化布局主要集中在上游基础设施,包括基础IT设备供应、数据库系统、软件架构等。后续直接嫁接临床数据的中游是一个重要部分,包括医疗信息化应用软件HIS、LIS、PACS、EMR系统等等。对信息化软件的进一步布局不仅仅能够扩张业务规模(大概200-300亿的市场),还能进一步增强对于数据运营的把控力和后续AI产品的整合与叠加。
(2)影像、诊断及病理设备(集成AI辅助诊断)
AI辅助诊断实际上从2020年就已经有III类证产品上市,但由于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主流企业的营收均没有超过1亿元。 医保局也未能认同AI影像读片增项收费。 但其实AI影像诊断对于诊断效率、准确率的提升价值是非常显著的。目前最可能,最现实的方式,是集成到影像设备和诊断、病理设备中进行商业化价值体现。 因此,不能仅仅在软件端游离布局,而是需要以设备硬件为载体,才能在当前环境下将AI影像及辅助诊断的商业价值体现出来。
另外,近期华为还与阳光诺和签署合作意向协议,双方将携手开发基于华为盘古大模型的AI多肽分子大模型平台。显然,上游的CRO领域也已经进入到华为的视野。
这些深入到临床和产业价值链的激进布局,在几年前的评估中,可能可行性不够高,但在当前结合大模型的整合的业务逻辑下,则有很高的探索价值和业务潜力,自建或者并购都是可尝试的选择。
从外围智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到核心诊疗系统工具运营,是我对于华为医疗卫生军团发展方向的最大期待,也是华为深度参与医疗产业升级变革的必经之路。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