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病毒和瘟疫的角度看,人类的历史,就是和病毒和瘟疫做斗争的历史。
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流感”,在1918年3月到1919年底感染了全世界20%的人类,造成数千万人死亡,间接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面对肆虐的病毒,人们自发采取了自我隔离等防护措施,从而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缩小了传播范围。与此同时,伴随着“西班牙流感”的大范围传播,病毒也在逐渐变异,危害性也大大降低,最终在短短2年就被攻克。
病毒也需要遵守“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规律。目前看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路径也与“西班牙流感”相似,经过了2年多的时间,病毒逐渐出现变种,先是阿尔法、贝塔、德尔塔、伽马,再之后是奥密克戎,呈现高传播性,低致死率方向演变。
新冠之下,慢病管理需提速
春节过后,在我们依然沉浸在新年的喜悦当中之时,新一轮的病毒却在我国多地陆续出现。甚至在香港、吉林和上海先后出现大规模传播。在讨论新冠肺炎疫情的危害性之前,。
△智奥密克戎的病死率
中国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疫苗全程接种率已超过85%,2022年2月底已超过87%。理论上,疫情在危害性上已经被控制。
但是,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同时指出,慢性病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之后导致重症风险还是非常高的。因此,。
重大慢性病一直是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威胁。2018年国家统计年鉴的数字显示,在导致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慢性疾病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
其实,很多慢性病可以通过体检提前做好防控。2020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体检诊疗覆盖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75%。一方面在于,大部分的居民是没有体检意识;另一方面,在于现有体检产品很难大面积覆盖,客观环境的不足导致大部分人无法进行正常体检。
。《2021IDF全球糖尿病地图(第10版)》显示,中国是世界糖尿病病人最多的国家。过去的10年间(2011年~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由9000万增加至1亿4000万,增幅达56%,其中。糖尿病的危害不仅是其并发症,更在于会对我们生命安全带来危害。《2021年世界卫生统计》显示,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增加了5%,可见糖尿病早筛、早诊的重要性。
供给端新动力,
医疗AI推动规模化慢病早筛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快速接近20%,总人数超过2亿。在老龄化面前,对于慢病的早诊至关重要。且。
在慢病的早筛政策方面,国家也在大力推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防治慢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明确提出“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的策略,促进慢病的早期发现。2022年4月15日-4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肿瘤宣传周,本次的宣传主题同样是“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
。以糖尿病为例,其主要检测手段是通过空腹血糖等血液指标来实现,虽说目前糖尿病的检测已经逐渐实现了快速、精准、智能采集,但仍需要采集血液作为检测样本,而中国人对于这种“有创”的检测向来是避而远之,导致糖尿病的防控工作进展的并不顺利。
△视网膜病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表示,,高血压人群较于健康人群眼底血管异常发生率高出近2倍,血压动脉压平均每升高10毫米汞柱则视网膜血管异常5年发生率就高1.58倍,且血管异常好转率也和高血压控制程度密切相关。若是能够将视网膜筛查普及,将会大大提高慢病的筛查率。
计划在印度
相比较印度,,从政府到一线医生,大家都在积极拥抱医疗人工智能。
2021年底,。爱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黎刚表示,在体检当中,视网膜人工智能评估,在预防领域如今已被广为接受,并且发挥了巨大功效,蓝皮书的200万的受检人中,异常人数突破100万。《蓝皮书》公布,对于慢病的早筛提供了重要的临床数据支撑。
在产品认证上,药监局也给予了巨大的支持。自2020年以来,包括鹰瞳科技在内的多家企业已经纷纷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三类医疗器械认证。具备“准”、“广”、“快”、“灵”特点的视网膜人工智能筛查,正在大范围临床。在未来,极有可能实现中国智能医疗出海,造福全世界人群。
△基层慢病筛查
《2021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底,我国共有3147家三级医院,10664家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5万个。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着眼推动分级诊疗和优化就医秩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市县延伸,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使群众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这也将是众多医疗AI产品发挥普惠价值的主要阵地;卫健委牵头印发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也已经于2022年3月1日正式开始施行,不同医疗机构间的障壁会被陆续打破,对于慢病早筛是个巨大的利好。
健康中国的正常运转,必然需要基层医疗重新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