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大健康产业仿佛一跃成为各方市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前有京东、字节跳动、美团入局,后有腾讯、茅台、格力跃跃欲试。
在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大健康产业的门前可谓门庭若市。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又有多少实质性的进展?
民营医院地位跃升的起跳点,是2009年的第一轮医改。从国家级到各省市级纷纷为民营医院的开办降低门槛。各项优待政策如雨后春笋,连接颁布。此背景下,民营医院也成为了投资者们考虑的重点对象,被给予资本成长的厚望。
面对如此快速的发展势头,回归理性,关于资源配置、发展路径、品牌等问题一直顽固存在着。
基于此,不妨一起来看看这些民营市场的真实调研情况。
早期发展、规范管理、新兴发展和支持发展,是我国民营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从下表可见,民营医院的数量规模总占比逐年升高。
尤其在2015年以后,民营医院在总医院数量中的占比的从52.63%增长到66.46%。
从医院的诊疗服务规模方面,民营医院虽低于公立,但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15年至2020年,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占比提高了15.96%。目前,民营医院主要以综合和专科为主。此外还有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院、护理院等六大类。图2:2019年民营医院各类型数量占比情况(家,%)其中,民营综合医院是资本追捧的热点。如凤凰医疗、上海仁济医疗、复星医药等。据调查,由于市场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民营综合型医院主要以特色专科发展为主要路径。聚焦在口腔、眼科、医美、康复等领域。这些领域的发展速度也相当快速,进入门槛较低,利润空间大。
主要分布在人口及经济强省地区。从全国投资布局现状来看,山东、四川、江苏、河北、河南、湖南、贵州等人口大省民营医院数量较多,均超过1000家。人口较少的省份如青海、宁夏、西藏等,整体民营医院数量偏少,均在200家以下。四个直辖市中重庆市民营医院较多,超过600家,上海的民营医院数量较少,数量达206家。图3:2019年民营医院全国数量分布图(大陆地区)各方资本加速入局,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各路资本争相入局民营医院领域,投资主体包括专科连锁医院、保险机构、房地产企业、医药企业、国内外综合性医疗集体。专科连锁医院主要聚焦于口腔、眼科等某一专科领域进行连锁式投资。国内外综合性医疗集团、保险公司主要将民营医院作为战略性投资领域。医药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主要寻求与主业的协同价值,将民营医院作为机会性或增值性投资。
综合和专科医院投资方式各具特色。民营综合医院的投资以收购、投资、托管现有医院为主,新建方式为辅的投资方式。民营专科医院的投资主要采取新建为主,原有专科医院并购改制为辅的投资方式。如专科连锁医院,一般首先主要选择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一二线城市,建设核心的专科医院,树立区域标杆。再重点关注在地级、县级医院的网点布局,以复制的模式在全国快速扩张。民营医院的选址布局主要考虑政策环境、市场空间、区位交通、医疗资源、支付体系等五大要素。(1)政策环境:社会办医政策支持力度,审批手续繁简程度、医用设备配置限制、土地使用、环评等政策是民营医院选址的核心要素。(2)市场空间:倾向选择医患众多、经济基础良好、公立医院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民营医院发展空间较大区域,倾向于二三线城市下沉式布局。(3)区位交通:交通便利性、周边社区成熟度、周边业态变化、人流量等因素是民营医院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4)医疗资源:专业医疗人才充足地区,以及拥有与公立医院、专业第三方医疗机构的功能配合,是医疗机构选址的重要条件。(5)支付体系:民营医院主要的支付方式包括自费及商业保险,城市商业健康险的投保人群数量以及发展程度是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民营医疗服务产业集聚化发展模式显现。从产业组织模式来看,中国民营医院在经济基础良好、人口密集、具有先行先试优势、或具有特定资源的地区以集聚化的方式发展。一般选址于城市周边交通条件佳、自然资源环境丰富的区域,如靠近机场、火车站、高速路网等地,以及医疗旅游示范区。典型案例包括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总的来说,国家政策利好,民营医院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产业资本加速布局,优质民营医院正加速实现资源整合及市场扩张,先进地区产业集聚化发展模式初显。面向未来,政府应积极做好准备,顺应医改大势,推动区域社会办医进程加速,强化区域医疗资源整合,创新产业发展路径,打造区域医学产业发展品牌,抢占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先机。产业投资商应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发掘民营医院产业发展的商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在全国重要战略区域的投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