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版评审标准,对任何一家三级医院而言,是挑战,也是一道坎。
时值岁末,国家卫健委《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及其实施细则日前发布,从2011年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延续了9年的实施效果来看,这次《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2年版)》标准主体内容一样,但是日常监测数据的指标不一样。将医疗服务能力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与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指标,由2020年的74节240条监测指标,修改为2022年的80节154条监测指标,监测指标减少了86个。归纳下来,这样的修改与调整定位逻辑,既分离了医院预期管理出现的矛盾问题,又能促进医院在整体环境下朝着具有先发优势的竞争方向发展。笔者就学习理解的感悟,分享如下。
2022年新版评审标准
是挑战,也是一道坎
首先,2022年新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预示着医院在医疗行业的地位,是旗帜,是标杆。如今,医院管理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如何从业务价值本身做高质量医院管理,成为三级医院再出发的新问题,其中细节要经得住考究。也就是说,2022年新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大有直接推动医院向更专业化升级之意,评审标准已不再满足于单向医疗服务效果增强的深耕和敏感度,而是希望医院通过与市场环境和生存状态现实的对接。尤其对接的内涵,蕴含着不可逆转地向纵深推进,一定会触发三级医院决策的底层逻辑进行结构性的变革和进化,唯有变革和进化才能是三级医院价值最大化的结构性机会。比如,过去十年,整个医疗行业的认知理念、方法论、信息系统、组织能力和工具,尚能很好地从之前的政策红利、决策红利,适应到现如今的管理红利时代,至少可以证明这是三级医院努力创新和实践行之有效且高效运行的方向,无疑挑战很大。
其次,以2022年新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为跳板,对于不具有一定的容错空间、很难适应新的变化,加之造血能力机制困难、尚不能业绩增长的三级医院,需要帮助去实现和推动改革。改变管理决策之前医院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又不及预期的线性思维方式,真实面对更严苛的考验。换句话说,这个时间,2022年新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公布,自然是依据现实情况而做的决策。这个转弯是很急,不能说对医院没有挑战。医院今后再次遇到不可控因素时,医院如何应对就很关键了。如山东省一家三级医院某管理者表述,3年的疫情防控不减压,真正辛苦劳累了医护人员,现在气还没有喘过来,又要搞新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事实上,评审标准凸显出医院真正的价值要比官方预期的慢。
再次,身处医疗行业发展最前端的三级大医院,往往是最先能感受到评审标准指标靶点变化的动向,然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抉择。当然,不同三级医院之间的选择不会完全一致。其中,核心要素有两方面,一是医院的“内生需求”,是说在评审标准指标中,“硬实力”医院会持续赶超,而看不见的“软实力”,是需要去补的功课。“软实力”包括品牌力、影响力、构建生态的能力。二是医院的“外部机会窗口”,是说要实现评审标准指标达成,仅仅靠软件工具融入是不够的。接地气的方式,是从医疗健康产业产业的需求侧,向医院学科能力和价值跃升的高附加值两端入手,精耕细作、精细化打磨,获得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就是实力博弈的成果。而评审标准指标博弈最关键的核心,在于对医疗用户需求背后理解的差异化:一是优质的产品、高市场占有率、有效执行、卓越的管理战略互补性的关系;二是深度资源绑定更具差异化竞争力的关系;三是差异化竞争结构的关系。
2022年新版评审标准
考验的正是医院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进化
首先,当下疫情政策变化带来的利好,并非空穴来风。对任何一家三级医院而言,是挑战,也是一道坎。“聚焦价值”“生态重塑”等高质量词汇,无不诠释着三级医院在医疗健康产业链的核心定位。很显然,从之前的清零政策放开,到如今的直接面对新冠阳性患者。由此可见,提高重症救治能力,维护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健康已经成为三级医院的刚需,实战考验来自于管理决策者更好的决策能力。
其次,评审标准不是纸上谈兵,不是说一家医院在某个学科业务点上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好,而是做到了怎么跟其他医院不一样。指标变化应该是在调节医疗服务供需错配,增加资源管理效率,评审标准指标靶点能否为医院指明方向,需要三级医院围绕评审标准指标靶点突破形成“共识”。如同经历了厚积薄发过程的一举一动,凸显风向标一般存在。至于能否对评审标准指标达成带来巨大支撑,还需要看行业发展趋势和医院自身的基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