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18日,时隔两年,第三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以“AI破冰,你我同行”为主题,围绕AI医学影像产品临床应用实践、挑战与未来展开深入讨论。
飞利浦,作为全球领先的健康科技公司,面对AI影像的发展变局,在会上展示了最新的AI创新技术及成果,并贡献了其强有力的“本土化AI智慧” 。
2019年,产品拓维,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参与到AI产品的使用、研发之中,医疗AI技术逐渐扩展到更多领域,包括肺癌、乳腺癌、心血管病、糖网、骨关节等。
2020年,转折之年,第一张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面世,全年累计9项医学影像AI产品通过NMPA批准,行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2021年,大规模获证后,医疗AI企业迎来短暂IPO热潮,多家企业相继提交招股书。同年11月5日上市的鹰瞳科技抢下“医疗影像AI第一股”,将行业热情推向高潮。
时间来到2022年,“持证上岗”一年后,商业化压力开始更加直观的显现。当下阶段,技术与商业的同步发展成为共识,AI影像显然需要新的推动力。
12月17日,在行业发展的关键节点,第三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又一次“准时上线”。来自政策、产业、医院、资本等多个领域数十余位专家齐聚,在AI影像迈向下一个阶段的关键落地期,深入碰撞了对于当下的思考与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多位专家肯定了AI医学影像的临床价值与进步,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表示:“AI对医学影像的赋能,如在胸部、脑部、眼底、骨骼、心血管等部位疾病,用于支持CT、MR、DR、超声等模态的辅助筛查、辅助评估、辅助诊断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的确,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下,AI影像产品的质量与数量在同步提升。
政策方面,今年7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发布《关于放射影像数据库建设项目课题立项评审结果公示的通知》,标志着放射影像数据库体系化标准化建设的正式开启。
产品方面,截至今年12月,NMPA批准了41个医学影像相关的AI产品,其中10个产品获得CE和FDA认证,产品“菜单”愈发丰富。
一项新技术的落地,必然是在曲折中寻找方向。作为影像AI的第一使用方,与会的医院和医生也提到了当下影像AI面临的一些痛点问题。
中国放射医师分会协和医院金征宇会长提到,目前AI产品和临床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匹配问题。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教授提到了更多常态化问题,“比如人才短缺导致供需不平衡、数据标准问题亟待解决、创业公司融资举步维艰、商业模式单一等。”
对于当前AI影像克服瓶颈的“药方”,刘士远教授表示,持续加强医工结合,推动早筛早诊,加强基层工作、科普宣传、国际交流等,才能推动医学影像AI的快速发展。
AI驱动下 影像诊疗的“以人为本”02
AI影像,往后的路具体该怎么走?大会多位专家提到:应该将回归临床需求,作为行业发展的不变初心。
回归临床需求的路径该如何达成?
产业端是推动新技术落地的中流砥柱。作为医疗健康领域数字化创新先驱,飞利浦坚信,AI是一种工具,本身并不是解决方案。技术创新必须始终围绕“人”的需求。
刘士远教授谈到,AI医学影像企业应加快建设一纵一横业务布局,不断提升AI产品的临床和商业价值,形成以疾病为中心、智能及标准化的临床工作流程。
这与飞利浦推进AI的方式如出一辙: 纵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打磨全球尖端产品,用AI思维武装全产品线。 横向:打开生态,积极携手行业伙伴拓宽AI应用的边界。 只不过,飞利浦的两个维度指向同一个目标——回归临床价值,以人为本。 纵向深耕:以需求为导向,用AI思维武装全产品线
在“健康中国与智慧影像发展展望”主旨会场上,飞利浦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孟照滨做了题为“百年积淀,中国智慧:AI赋能以价值为导向智慧影像”的演讲,他提到,价值产生于需求,基于过去多年对于全球的市场调研,飞利浦认为只有以价值为出发点的人工智能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可以长久生存的基石。
这一理念贯穿到了飞利浦AI产品的方方面面,包括MR、超声、CT等设备,以及电子病历、疾病全流程解决方案之中。
比如皓克CT新搭载了AI扫描平台——MCR鹰眼平台,如肥胖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影像扫描,AI会自动进行重建,以确保在任意位移点上都能够获得最佳心脏能量图像。同时,AI算法的加持,实现了仅通过一次100kVp扫描即可完成能量成像,从而降低近90%的辐射剂量。
解决方案方面,以智慧影像全流程解决方案为例,其中AI的应用场景包含患者预约、图像采集和扫描、图像后处理、报告生成,以及病人关护、科室管理等。
今年RSNA大会上,飞利浦“上新”了一些最新AI临床实践的案例。
DSA全新Smart 2.0平台,AI技术能够协助完成血管腔内手术的计划制定和引导,从而帮助介入治疗医生。
可见,飞利浦将复杂的AI技术,深入集成到产品的接口和工作流程中,用户需要做的,只是点击鼠标、进行简单的操作,改变的却是效率、体验、结构,甚至成本和健康,这些创新实践生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在本届中国医学影像AI大会的圆桌访谈上,飞利浦大中华区副总裁、市场与医学事务部负责人孔发就“Al本土化合作伙伴的合作标准与原则”问题表示:“贴近临床、发挥优势、关注投入、全球视角”是飞利浦与伙伴合作的重要价值标准与原则。
比如在本届AI大会上“智在九州示范项目展示”环节的获奖案例:一站式冠脉功能学评估与PCI手术规划系统,就是飞利浦与本土企业博动医学在心血管影像领域的合作出品。 据悉,在该规划系统之下,可以解决两大临床痛点: 有效解决植入支架,无定量标准的问题; 降低复杂病变的漏诊、误诊几率,对病变进行更详细更精准的评估,同时让医患获益。 解决AI可及性,让高端影像“着落”基层03
AI产品在基层医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落地基层存在很大的挑战。
大会上,刘士远教授提到,对县域医疗机构的调研显示,县域有70%的医疗机构对AI产品有需求,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购买,这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届大会特别关注了可及性问题,特设“惠在九州示范项目展示”,接受各企业及研究院所提交的案例申请,经过激烈的比拼及票选,飞利浦是组内唯一一家有两个项目获奖的企业,表现亮眼。
提升扫描速度是磁共振的永恒追求。在获奖案例之一AI工作流结合AI智能感知,让磁共振检查更舒适之中,飞利浦磁共振基于AI的SmartSpeed技术,通过降低检查流程的繁琐性,有效提高磁共振检查流通量,更加适合于依从性较差的老年人、儿童、孕妇等患者。
据悉,该AI技术通过算法来持续关注患者的呼吸等身体状况,进行调整扫描和图像重建,可实现全自动化的1分钟智能工作流、人体智能感知等功能,让磁共振检查更便捷,成像更精准,保证图像效果和诊断效率,解决基层技师人员不足、经验不足等问题。
另外一个获奖案例为飞利浦与数坤科技共同出品的1024矩阵高清靶扫在人工智能肺癌筛查中的应用。
肺癌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CT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早期肺癌筛查方式,但局限性在于:传统CT肺癌早筛准确率低,假阳性率高,特别是遇到缺乏典型恶性结节影像表现的可疑结节,单纯通过传统CT无法有效鉴别。
对此,飞利浦与数坤科技合作,结合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和1024百万像素的AI 1024高清靶扫技术,通过提升图像质量与AI技术结合,提升传统CT肺癌早筛准确率,发现并判断更多的早期结节,同时降低了传统CT工作流程的复杂性,不仅适用于三甲医院,也更加“友好”于基层医疗机构。
以上两个获奖案例,均是通过AI影像技术,加快高端影像检查的速度与周期,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降低成本,是促进高端影像、AI技术落地基层的优秀实践案例。
新技术落地的前方一定是荆棘丛生、挑战重重,但总要有人以领航者的角色,率先起航与探路。
正如大会主题所言,“AI破冰”,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参与者共同接力,“你我同行”,才能开创出AI技术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