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新一代互联网通信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基建”的不断升级,新医改的不断深化,智慧医院成为我国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我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国家对智慧医院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行业出台了建设体系和评价标准,各医院以信息化为基础,通过新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在医院医疗、服务、管理等场景中,充分发挥医院数据资产的价值,实现医院管理全面感知、临床业务协同工作、医疗数据全流程处理、患者服务便捷高效。其“智慧”两字体现在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来综合优化资源,重新定义医院运行的方方面面,逐步全面实现医院的信息化、实时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动态服务,从而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智慧医院建设被认为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由当前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供给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挑战(需求拉动)共同决定的。
智慧医院概念起源于 2009 年,是从 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中的“智慧医疗”演变而来,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并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将与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人员、信息、设备、资源连接起来实现良性互动,以保证人们及时获得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医疗服务。2016 年欧盟网络和信息安全机构发布的智慧医院报告认为智慧医院的核心是依靠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实现自动化流程,改善现有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2021 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我国智慧医院的顶层设计: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信息系统,围绕智慧医院分级评估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目前来看,智慧医院的定义虽然在政府、学术领域尚未有一致的结论,但基本共识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医院智慧化程度。其内涵体现在围绕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高质量发展三大目标,充分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到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覆盖医院运营发展的全业务场景,实现人、财、物、信息全要素协同和数字化运营,持续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诊疗效率和质量、运营管理水平及创新能力。2014 年 8 月,为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 8 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 号),首次提出了“智慧医院”的概念。2015 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了包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 12 家单位在内的首批智慧医院试点单位,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智慧医院探索阶段。2015―2018 年,国家围绕互联网医疗进行了智慧医院的相关探索,相继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 号)、《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47 号)、《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国卫医发〔2018〕25 号)等,强调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出围绕互联网医疗推动医疗服务双向延伸:横向从院内向院外延伸;纵向从城市向基层延伸。2018―2019 年,国家大力推动智慧医院标准化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发布了新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国卫办医函〔2018〕1079 号)及《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国卫办医函〔2019〕236 号):一方面旨在建立、完善智慧医院相关标准体系,评估医院的建设成效;另一方面通过评级提高不同级别医院对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视,推动智慧医院建设标准的落地与应用。2020 年 5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在《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20〕405 号)中提出总结医院信息化建设实践,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这是国家首次从智慧医院顶层设计的角度为各医院提供建设思路。2021 年国家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 2035 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在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开展试点示范,标志着我国智慧医院建设进入了全面高速发展的阶段。同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制定的《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国卫办医函〔2021〕86 号)提出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开展医院管理。至此,支撑智慧医院顶层设计的医疗、服务、管理三大重要支柱已基本建成。2021 年 10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在《关于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的通知》中正式提出围绕智慧医院分级评估体系,建设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理论,并提出到 2025 年建成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示范医院的建设目标。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的,经过了 30 多年的发展,各层级医院基本完成了 HIS、LIS、PACS、EMR 等基础 IT 系统的搭建。之后在医院自身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推动下,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正在加速信息化建设,重点已从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传统业务系统演进到移动医疗系统、信息集成平台、远程医疗等,以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与核心竞争力。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我国医院的发展进程由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向单一系统发展,再由单一的孤岛系统向集成化、统一化的系统平台发展,数据也从单一的采集转变为统一的管理,我国医院逐渐从信息化走向智慧化,目标在于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效率、保障患者安全和改善患者体验。目前国内智慧医院建设有三种模式:一是基于单体医院的智慧医院;二是以智慧医院和医联体为基础建立的智慧医院集团;三是覆盖一定区域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国内医院大多正处于基础发展阶段,未来旨在整个医院服务体系实现智慧化的全覆盖。自国家公布智慧医院试点、推行智慧医院顶层设计以来,各医院逐渐重视智慧医院建设,逐步探索传统医院向智慧医院转型之路。2012 年,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推出全国首个掌上医院 App,实现了最早的互联网医院,用户通过手机即可享受医疗服务。2017 年,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引入人工智能――“沃森医生”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为医生提供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2018 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基于 BMJ 循证医学知识库、临床指南的逻辑支撑建立临床决策辅助支持系统(CDSS),为患者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智能临床诊疗方案。2019 年,北京天坛医院打造了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 375 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算中心”,基于云计算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能力及数据分析能力。此外,还有很多医院都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创新。
从国家智慧医院顶层设计所包含的标准化评级评测实施情况来看:根据 2021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关于 2020 年度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高级别医疗机构结果公示的通知》,有 4 家医疗机构达到了七级水平,22 家医疗机构达到了六级水平,146 家医疗机构达到了五级水平。《关于 2019、2020 年度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 3 级及以上医院结果公示的通知》显示,有 1家医疗机构达到了四级水平,28 家医疗机构达到了三级水平。可以看出,近两年通过高级别智慧医院相关评级的医院数量大幅度提升,智慧医院建设得到了有效的推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