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 > 分析

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其中的关键点是?

发布时间:2023-10-11 来源:千际投行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我国县域覆盖9亿多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一直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力求通过县级医院为渠道,真正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以县级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01

国家政策推动医供体发展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2018年,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出要从加强县域内重点专科资金倾斜、省级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加强远程医疗建设、加强质控、推进同质化管理四个方面建设县域医共体。医共体将从形式走向实质,实行“利益捆绑”,实现县乡村真正的“三位一体”。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在充分总结各地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逐步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监测工作的通知》要求,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试点地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进展和成效,指导县域医共体健康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决定继续开展2021年度县域医共体建设监测评价工作。

02

医共体推动医疗卫生资源
向基层下沉
医共体即医疗共同体,是由国家卫计委在2017年提出的改革工作。所谓的医共体指的是,将一个地区,主要是指县域范围内,基层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进行区域卫生资源有机整合,以县一级的医疗机构作为主要领导,分别联系若干乡镇卫生院或村社卫生室,成立推动利益、责任、服务共同相互协作融合发展,推动医疗卫生资源能够得到优化整合、合理利用、向基层下沉,引导群众在生病初期能在就近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首诊和治疗,尽量让大多数的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在县域范围内就能够基本有效解决。

医共体改革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构建以“县医院为主要领导,乡镇卫生院为中间枢纽,村社卫生室为底层基础”的县与乡、乡与村之间一体化的联系和管理,充分发挥县级医疗机构在与各层级医疗机构交流和联系的纽带作用和在县域内医疗诊疗的主要领导作用,形成一个县乡村三层级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分工协作、相互联系、彼此合作的县域内医疗服务联动机制。

医共体的本质是为了改变县域内居民向外就医流动的现状,依靠县级医院的力量,牵头重新搭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做到县乡村“一张网”,从而实现一个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者分工有序、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的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推进,“强基层”工作已经提上了日程,县域医共体建设最终的目标,除了构建在同一地区内的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联合体以外,它还需要负责帮助对辐射区域内的居民健康进行管理。以县级医院为主要核心,把建设医共体作为着力点,构建一个分级诊疗顺畅,服务多元的健康服务体系。

03

医供体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有基层医务人员反映:县域内存在多个医共体,不同医共体之间时常会出现矛盾或恶性竞争;由于牵头医院的实力参差不齐,管理水平较弱的医共体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受限;基层医务人员上升空间有限,参与医共体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帮扶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基层药物不能及时供应,经常断药缺药,无法满足需求。建议如下:

1、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提高积极性。优化绩效考核管理机制,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构建财政补偿长效机制。

2、补齐县域医疗短板,提高服务能力。保障基层药品供给,探索深度帮扶机制。

3、完善双向转诊机制,构建有序转诊格局。

4、优化组织架构,完善内部治理机制。

04

小结
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是提升基层,促进医疗机构联动的重要抓手,通过上下联动的医共体,构建新的分级诊疗格局,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医疗在基层的目标。”同时,要对标建设医共体初衷,从体质改革角度反思,在医共体建设中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是否做到利民惠民。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