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5月24日在北京召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我们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 ,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扶贫工作成效以及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办主任、财务司司长 何锦国
健康是脱贫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与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面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累计帮助近1000万个因病致贫返贫家庭成功摆脱贫困,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全面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实现农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明确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标准,历史性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基层缺机构、缺医生问题,实现农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治疗。
二是脱贫地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城乡医疗服务能力差距不断缩小。
将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实现每个脱贫县至少有1家公立医院,98%的脱贫县至少有1所二级及以上医院,脱贫地区县医院收治病种的中位数已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内就可以得到有效救治。
三是因户因人因病精准施策,帮扶措施落实到人、精准到病。
建立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对贫困患者实行精准分类救治。截至2020年底,累计救治2000多万人,曾经被病魔困扰的家庭挺起了生活的脊梁。
四是重点地区重点疾病防控取得历史性成效。
坚持预防为主,实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攻坚行动,长期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艾滋病、包虫病和地方病等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基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任务,持续接力奋斗,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
一是完成“两个衔接”,优化顶层设计。
我委及时调整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责机构和人员,实现工作机制衔接。调整优化政策,出台大病救治、巡诊派驻等文件,实现政策措施衔接,接续推进乡村振兴。
二是守住“两个底线”,巩固脱贫成果。
建立防止因病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因病返贫的底线。动态监测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变化情况,坚决守住保持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的底线。
三是聚焦“两个提升”,助力乡村振兴。
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享有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强化健康促进,深入推进重点地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健全健康危险因素控制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农村群众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因病致贫返贫。
新华社记者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能力是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任务,也是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更好满足贫困地区看病就医需求?
国家卫生健康委乡村振兴办主任、财务司司长 何锦国
正如您所说,增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是健康扶贫的重点任务之一。脱贫攻坚以来,我们持续加大了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力度,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脱贫攻坚期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万亿元,支持脱贫任务重的25个省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同口径年均增长11.6%,还专门设立了832个贫困县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贫困地区建设项目实行“应纳全纳”,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所在省份15万多个医疗卫生机构的项目建设。
二是政策供给不断强化。
在卫生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招聘、使用和激励保障各个环节,持续增加政策供给。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补充到农村基层。适当放宽艰苦边远地区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人才的年龄、学历等条件,进一步拓宽人才入口关。我们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累计招聘3000多名全科医生,派驻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通过允许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持续巩固乡村医生队伍,不断提升乡村医生队伍整体水平。
三是优质资源持续下沉。
对县级医院,我们组织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与1172家贫困县县级医院结对帮扶,11.8万人次的医务人员蹲点基层服务,着力传、帮、带。对乡村两级,通过“县管乡用”“乡聘村用”以及巡诊、派驻等灵活方式,解决乡村两级机构缺乏合格医务人员的问题。全国累计支援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近10万人。远程医疗覆盖所有贫困县并且向乡镇卫生院延伸,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我们会同工信部开展互联网+健康扶贫应用试点,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健康扶贫质量和成效。
经过持续努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我委挂职干部给我带回来一组山西省大宁县乐堂村的村卫生室照片,从20年前破旧落后、设施陈旧的第一代村卫生室,到十多年前有了第二代卫生室,这个像模像样了,现在是第三代卫生室,宽敞明亮、配置齐全,各种设备应有的都有,设备、面积是完全达标的。所以说效果非常明显。
健康中国观察记者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关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和健康乡村建设、基层卫生机构能力提升等方面。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发展取得哪些成绩?接下来如何巩固这一成果?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 诸宏明
农村卫生事关亿万农民身体健康,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农村卫生事业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一是健全服务网络,群众就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
以县域为单位根据服务人口和半径,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打造15分钟的医疗卫生服务圈。到2021年底,全国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3万个,乡镇卫生院3.5万个,村卫生室59.9万个,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貌都已经得到了改善,刚才展示了山西大宁县乐堂村三代村卫生室的变迁。
二是加强能力建设,群众病就医环境进一步改善。
先后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优质服务基层行”等活动,指导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居民县域内的就诊率超过90%,乡村两级诊疗量县域内占比长期保持2/3以上。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内涵,着力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我们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提供主动式的服务,持续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到2022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补助标准提高到了84元,农村居民能够在常住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预防接种、高血压糖尿病健康管理等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覆盖面越来越广。
四是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服务质量同质化。
在全国800多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引导医共体提升医疗能力,同时将更多工作转向健康管理,90%以上的试点地区实现医共体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通过开展远程医疗开始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农村居民已经能够在基层获得县级甚至省市级专家高水平的服务。另外,积极推进村委会的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强化基层卫生综合治理和组织动员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继续抓好农村卫生各项工作,巩固拓展好现有成果。
一是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
二是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加快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医师化发展,加快信息化和远程医疗在农村地区的应用。
三是指导各地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上级医院和医生下沉基层开展巡诊派驻等服务,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健康水平,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