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好“杠杆” 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刘连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
医疗服务价格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关系着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医改持续深入和医疗行业发展变化,必须持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受到我国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疾病谱变化、消费层次上升等因素影响,医保筹资和支出面临多重挑战。若要使医疗保障水平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发挥价格杠杆功能,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成为重要抓手。
当前,医疗服务价格存在着反映技术劳务价值不充分、医疗服务价格机制与医务人员薪酬、财政投入补偿等机制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临床诊疗水平存在差距,导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偏低。总体来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数量总量适中,但项目结构不合理,部分普遍开展、服务均质化程度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偏低,检查检验和大型设备治疗等物耗占比大的服务价格偏高。
随着公立医院由规模扩张式发展向提质增效式发展转变,对优化医疗收入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是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制度短板的应有之义,也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需要医疗服务价格同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密关联,在疏导深层次机制性矛盾上发力。
为此,建议要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持续推进“填空式”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促进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加大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供给。推进价格项目结构优化,比照“长三角”价格水平,选取价格偏低的通用型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专项价格调整,促进长三角地区价格合理、有序衔接。
二、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全额拨款绩效管理制度
雷冬竹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公立医院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主体,公益性是政府办公立医院的基本属性。然而,随着公立医院医教研防等业务和资源配置活动愈加复杂,经济运行压力逐渐加大,目前公立医院营利能力下降,医疗盈余亏损增加。为此,她建议落实政府投入责任任务,加快医保基金结算回款,减轻公立医院长期负债经营压力,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全额拨款绩效管理制度。
首先,医保部门落实合理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指导防范化解公立医院债务风险,加快医保基金结算回款,减轻公立医院长期负债经营压力。其次,落实中央预算“六项投入”。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明确提出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各级政府要落实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
最后,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全额拨款绩效管理制度。
(1)以公益性为前提,从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出发点,实现社会效益和服务效能最大化。我国公立医院建设应坚持“保基本、强质量、应急保障有力、可持续良性发展”思路,强化政府办医责任和投入扶持保障,建议将符合设置条件的公立医院纳入全额财政拨款,归属公益一类管理。
(2)实行全额拨款绩效管理,建议明确输出医院公益属性,使医务人员从经济束缚中解脱出来,将医疗工作时间全面服务于患者。有利于保障医务人员稳定,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和医院管理队伍素质,进一步降低医保支出,逐步解决医患医保协调问题。
(3)根据管理规定,医务人员待遇不得与经济指标挂钩,建议医院医护人员收入由财政全额保障,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