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 > 行情

医护收入或迎新变革!一地官方:缩减23个行政科室,行政后勤与一线人员人均薪酬比下降15%

发布时间:2025-04-22 来源:江西省卫健委等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4月14日,江西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在南昌举行。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龚建平发布和介绍有关情况。

图源:江西卫生健康


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完善薪酬分配制度

深化综合监管,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

公立医院改革是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江西认真落实国家医改决策部署,积极打造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高地。


“公益性是公立医院为民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根本保障。”江西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龚建平说,为维护医疗机构公益性,该省重点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财政补助政策。近三年,全省财政拨款收入占公立医院总费用平均比例为17.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超长期国债共69.96亿元,支持116个项目建设,排名全国前列。


二是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选取7家公立医院开展人员总量管理试点工作,下达人员总量9634名。在全国率先落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机构编制,首批下达1400名人员总量。鹰潭等地创新公立医院编制管理,打通备案与实名制人员通道,逐步将编外人员纳入编制管理,激发医务人员内在潜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三是健全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协同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建立“指标体系+定期评估”模式,2022-2024年,全省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分别为30.1%、31.5%、33.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完善薪酬分配制度。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认真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分类核定固定薪酬,推进“三个结构性调整”。2022-2024年,全省公立医院人员费用占比分别为36.4%、38.5%、39.2%,实现逐年增长。

为了让群众看病更省钱,紧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公立医院综合监管,切实减轻患者费用负担。

一是控整体。积极统筹医疗资源,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加强公立医院床位管理文件,严控公立医院床位盲目扩张,7家省直医院缩减编制床位1700张。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内实施医保基金打包付费、“分布式检查、集中式诊断”等措施,降低群众就医费用。


二是抓源头。深入实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集中整治,出台实施“两方案一清单”,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医药代表备案和学术推广活动,目前54家企业4290人有序完成备案。加强医药行业全流程、全要素、全过程管理,会同医保等部门开展药品耗材集采工作,为药品耗材“减负”,为群众幸福加码。


三是管终端。运用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等“五大监管”手段,强化行业监管。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医疗质量抽查、高额异常住院费用病例核查等专项行动,持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2024年全省公立医院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和次均药品费用分别同比下降6.23%、20.72%,门诊次均费用和次均药品费用分别同比下降2.88%、4.17%。


上栗县打造的医共体有什么突出特色和亮点?

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上栗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志猛在会上表示,上栗是全省医改的一个窗口,是全省医共体建设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2024年,我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省级评估认定,获批全省综合医改项目县,医院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分别同比下降7.4%、13.4%,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主要抓好了两方面工作。

第一,立柱架梁,建立四大机制,确保医共体建设方向不偏、蹄疾步稳。

一是“委、办、院”三级调度运行机制。“委”是“医管委”,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共同担任主任,为医共体建设定目标、指方向;“办”是“医管办”,作为“医管委”下设机构,由县政府分管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各责任部门,破解“人财物”难题;“院”是“总医院”,由县卫生健康委主任兼任院长,下辖3个县直院区、9家乡镇卫生院,下设6个管理中心,具有决策和管理自主权。


二是财务运营一体化监管机制。一方面,在全省率先通过招投标将卫生健康单位账户归集至一家银行,统一管理、分户核算,融资成本同比降低36%,节约了几百万。另一方面,建立医院运营平台实时监测65项指标,动态预警不良机构,推动全县公立医疗机构实现收支平衡。


三是上联下沉共享帮扶机制。“上联”是引进优质医疗资源。我们充分发挥地处赣湘边界的区位优势,与湖南省肿瘤医院、江西省妇幼保健院等湘赣边三甲医院,共建专科联盟和博士工作站,实现专家资源共享。让老百姓不出县就能找到知名专家就诊。“下沉”是推动医疗资源惠及基层。比如,我县创新建立十个专病诊疗中心,并通过县级医师下乡坐诊、驻点医生团队下村巡诊、“流动手术队”等方式,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在家门口就能治好小病常见病。2024年在乡镇层级的医院开展流动手术200余台,让群众省钱还方便。


四是专业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引”方面,建立医学类专业技术人才“面试即上岗”“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和临床紧缺人才23人。“育”和“留”方面,设立千万级基金,选送70余名医护人员到三甲医院进修,奖励优秀医护工作者355人。“用”方面,下派3名县级骨干挂职乡镇分院副院长,选调15名乡镇优秀医生到县级医院,树立了“人岗相适”的鲜明导向。

第二,疏淤通脉,打通两大关键,确保医共体建设活力迸发、提质增效。

一是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坚持“去行政化”,全县医疗机构缩减行政科室23个、人员52名;坚持“倾向临床”,县级医院主要负责人薪酬同比下降17%,行政后勤与临床一线人员人均薪酬比下降15%;坚持“能上能下”,岗位向能者开放。86名医院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有效激发队伍活力,医务人员满意度超96%。


二是主动健康服务模式改革。我们推出“健康积分卡”,支持兑换体检项目或生活用品,引导市民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建设县乡村“主动健康服务中心(站)”,为居民体检提供免费接送和“一人一档一策”服务,在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综合评价中位列县区第一名。我们组建“1+3+X”团队,由县级医院首席医师搭配专职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按红黄绿三色管理重点人群,全县慢病管理率近80%,基层诊疗量同比增长27.8%。上栗的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做法在央视“1+1”报道,中医推拿门诊登上新闻联播,主动健康管理模式在江西省委改革动态上专篇刊发。



人才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鹰潭市是怎样推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

会上,鹰潭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蔡江介绍,通过深化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赋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人才政策保障,释放机构编制“新活力”。

出台人才队伍建设十一条意见,建立总医院编制池,实行“备案管理+动态调配”,总医院用编计划实现年初审核、全年使用。同时,精简机构设置,鹰潭市中心城区总医院通过整合,党政和临床科室共减少18个,精简率为25.4%。


二是构建动态薪酬体系,打造薪酬激励“动力泵”。

打破“大锅饭”思维,出台绩效薪酬管理实施办法,实行全员“基本薪酬+绩效薪酬”,推动绩效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者倾斜。2024年,一线医护人员平均绩效较改革前增长10%,全市公立医院薪酬中稳定收入的比例达60%。


三是优化人才选用体系,畅通能上能下“双通道”。

推行“择优”公开竞聘,打破医务人员一岗定终身壁垒,贵溪市总医院对18个临床科室主任实行公开竞聘上岗,调整率达39%。实行“能上能下”动态考核,鹰潭市中心城区总医院对医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实行“一年试用期、每年一考核、三年一聘任”管理,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等直接挂钩,增强队伍生机活力。


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人才成长“生态圈”。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开展管理能力提升特训、公立医院改革高质量发展培训,以及运用省市共建优势资源帮带、争取省卫生人才服务团支持等,先后培训2600余人次;特别是,我们突出青年骨干医生培养,选派267名青年医务人员到省级三甲医院进修培训,目前,公立医院医疗技术骨干平均年龄降低5岁、硕士研究生占比提升3倍,实现人才队伍更年轻化、学历水平更高。


五是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搭建科研创新“孵化器”。

编制鹰潭市重点临床专科五年规划,投入7000余万元用于重点专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积极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连理工大学等开展学科建设、科研项目课题合作。2024年,全市共申报科研项目117项,其中:市级项目101项、省级项目16项。


通过实施一系列人才队伍机制改革,医院人才结构得到优化,服务百姓健康能力、群众满意度均有效提升。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大人才引育留力度,建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优质的诊疗服务。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