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就是将县域内的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的乡镇卫生院,通过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责任、管理、服务、利益几方面的共同体,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形成梯次帮扶的带动。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三医联动”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抓手。
从单个机构的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医共体内所有成员单位的协同联动发展,可以更好地优化资源整合和下沉,拓展服务模式和内容,提高县域内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整体效能,让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01 “紧密型医共体”的运行逻辑
将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一体化”整合,然后将县域居民的健康服务经费打包给医共体,医共体如果能够用高效的方式保障居民健康,则收益最大。这样就倒逼原来彼此竞争的关系变成彼此合作的关系,无论是医院还是基层卫生机构,整个工作目标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大家通力合作寻求让居民得小病不得大病、少得病甚至不得病的方式方法。
02 “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背景
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要解决的是医疗体系内多年存在的顽疾。过去,百姓普遍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面临着发展困境。
2019年开始,全国800多个县市开展了将县域内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组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出台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评判标准和检测指标;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紧接着“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2024年1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明确给出了三个阶段的具体目标:
第一,到2024年6月底前,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第二,到2025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全国90%以上的县(县级市,有条件的市辖区可参照,下同)基本建成县域医共体。
第三,到2027年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
03 “紧密型医共体”的建设意义
通过医共体平台建设实现医共体八统一,即统一编制、人员、岗位、管理、财务、信息、经费、药物。
惠民
医共体平台有助于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创新、让老百姓受益更多。通过信息化建设,推出各项惠民举措,让老百姓感受到新医改带来的更多好处和实惠。包括提供多手段、多方式的立体化服务渠道;推行主动式医疗服务,减少重复检验检查;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看得好病、少生病、费用更便宜,提高医改带来的健康获得感。
惠医
医共体平台有助于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三级联动的医疗卫生服务协作体系,显著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引导和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格局,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难题,促进分级制度真正落地和实施。
惠政
医共体平台有利于建立基于医疗健康大数据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医疗健康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统一权威、互联互通、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区域“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建设,规范健康医疗信息建设标准、技术规范和工作机制。动态掌握卫生资源,监管医疗卫生服务,并利用平台上收集的医疗数据和公卫数据进行分析,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撑。支撑“大健康”“大卫生”建设,依托大数据联合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开展部门协作,提升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综合保障能力。
夯基础
医共体平台有助于形成互联互通、可持续的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化体系。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化、系统化的工程,在基于分级诊疗的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有利于构建各级医疗健康信息汇集的统一数据中心,减少信息孤岛,借助平台和应用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通过践行标准、总结模式、完善机制,提升行业综合治理能力,通过强基层、建立上下级医疗机构资源衔接和业务协同的纽带,有利于形成本地卫生信息互联互通的优良基础,形成本地卫生信息产业生态环境,也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04 “紧密型医共体”的业务系统
紧密型医共体的基础业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管理与协调机制:紧密型医共体通常由政府主导,建立包括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在内的多方参与的协调机制,以确保医共体的有效运作和政策的落实。
医疗服务体系:紧密型医共体内部的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如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它们通过资源共享、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共体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包括疾病预防、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传染病控制等,以促进区域内居民健康水平的提升。
信息化建设:医共体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医疗数据的共享和流通,包括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健康档案管理等,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医保支付与财务管理:紧密型医共体探索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以及优化财务管理,确保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医共体的经济可持续性。
人力资源管理:医共体内部实行统一的人事管理,包括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以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质量。
医疗服务质量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统一的医疗服务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医共体提供的医疗服务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医共体的工作目标与医务人员的绩效挂钩,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通过这些方面的综合建设和优化,紧密型医共体旨在构建一个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全面、连续、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05 “紧密型医共体”信息平台模式
医共体信息平台可以分为分散型、异构一体化、同构一体化、集团一体化四种不同建设模式。
一、分散型
医共体各成员医院继续使用原有信息系统,保留机房、服务器和IT运维人员,根据医共体一体化要求进行系统改造,通过县域卫生专网把数据接入到医共体卫生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医共体间信息互联互通。
优点:不必更换HIS等软件系统,医务人员的操作习惯不变,仅保证上传到平台的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实现县域医共体间信息互联互通。
缺点:需要整合不同供应商的异构系统,涉及系统改造多,难度大,需要支付各类改造费、接口费;各成员医院配置前置机服务器,需要一定的硬件投入;各供应商与平台进行独立对接,没有统一的接口标准与规范,上传平台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容易产生误差;各成员医院都要自建机房,硬件资源和运维成本浪费;各成员医院都需要配备专业网络运维人员,人力资源整体成本较大。
二、异构一体化
依托医共体云数据中心,各成员医院可以使用原来不同厂家的系统,按分散部署模式把原有的数据库、业务系统迁移到医共体云数据中心,仅保留与云数据中心连接的汇聚机房和IT运维人员。由医共体信息中心对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业务系统继续由各成员单位自行运维。
优点:不必更换HIS等软件系统,医务人员的操作习惯不变;充分利用云资源数据中心的服务器资源,达到资源综合利用,减少硬件成本;统一运维管理,减少成员医院网络运维人员压力,缓解专业人员不足问题。
缺点:需要整合不同供应商的异构系统,涉及系统改造多,难度大,需要支付各类改造费、接口费;各供应商需要与平台进行独立对接,缺乏统一的接口标准与规范,上传平台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容易产生误差。
三、同构一体化
依托医共体云数据中心,县级医院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系统由同一家供应商提供,但各成员医院的服务器之间、系统之间、数据库之间保持相对独立,可以按不同管理要求进行个性化扩展。此模式下,各成员单位的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业务系统、运维升级等均由医共体信息中心统筹管理,各成员单位仅保留与云资源数据中心连接的汇聚机房和IT维护人员。
优点:可以按医共体各成员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信息化的个性化改造,有利于院内各项业务流程的优化;充分利用云资源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等资源,达到资源综合利用,降低硬件成本;云数据中心统一运维管理,减少成员单位网络运维人员压力,缓解专业人员不足问题;云数据中心和各系统处于同一平台,保证数据上传平台的速度;信息系统由同一供应商提供,接口标准和接口规范相对统一,减少系统改造和接口费用;上传平台格式和数据质量一致,保证上传平台的数据质量;统一供应商能统一接口规范,快速、方便、有效地实现与上级系统的对接,减少接口对接成本。
缺点:由医共体信息中心统一管理,资源共用,信息中心人员的运维压力巨大;各成员医院的系统独立,相互之间仍需做接口;每家医院的服务器独立,硬件成本仍然较大。
四、集团一体化
针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特色,研发集团型的新一代一体化信息系统,包括云HIS、云LIS、云PACS、云电子病历、云体检、云公卫、云叫号、云路径、云供应室、云办公、云平台等,供成员医院统一使用。此模式下,县域内的县级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共用同一套业务系统,共享同一个数据中心。不同医疗机构的相同业务数据存放在同一个数据库,同一张表,通过医疗机构ID号进行区分。如果县级医院的信息系统不能更换,至少基层卫生机构共用同一套业务系统。
优点:充分利用云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等资源,硬件成本最低;网络运维人员需求最少,缓解专业人员不足问题;一次性投入,没有系统改造和接口费用;平台数据质量有保证,有利于医共体后期的决策分析;集团型一体化,所有成员医院的业务数据同库同表,互联互通效果最佳。
缺点:成员单位更换系统,临床人员需要熟悉新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但这类业务流程和操作习惯是针对医共体特色而研发,是可以接受的。
根据以上四种建设模式的对比分析,从整体运维效果、建设成本和信息化后期扩展等方面综合分析,集团一体化是未来医共体信息平台的最佳建设方案。
06 “紧密型医共体”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的区别
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相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有以下几个区别:
1. 范围不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通常覆盖一个较大的地理区域(如一个城市或一个省份),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则专注于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如一个县或几个乡镇)。
2. 组织形式不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通常是由多个医疗机构自愿参与形成的松散型联盟,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则是由政府主导、各级医疗机构紧密合作的紧密型组织。
3. 功能定位不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主要侧重于医疗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则更加注重医疗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实现医疗服务的同质化、连续性和高效性。
总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是一种创新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组织形式,它通过整合县域内的医疗资源、建立统一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医疗服务的同质化、连续性和高效性,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与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相比,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具有更加明确的组织形式和功能定位,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