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病已成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而我国在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空白点。
预计2023年,中国慢性病患者人数将超过4.8亿,占总人口的30.5%(据《国家计划十三五期间居民慢性病监测的报告》)并且!慢病致死率是中国所有致死因素中最高的,88%的死亡都是慢病所致。
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不断增加,慢病管理也已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慢病管理,不能“慢”!
什么是慢病管理? 慢性疾病包括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和慢性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目前各种政策规定和实验研究中,慢病的管理对象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病管理可简单理解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患者在应对慢病的过程中,管理自我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的过程,以及作出生活方式改变的能力。
其宗旨是通过医护健康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监督、培养,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识,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用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处理疾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慢病管理有何意义? 慢病管理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医疗费用,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病管理的最终目标也不是治愈,而是未病先防,将慢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健康功能维持在一个满意的状态。
慢病管理管什么? 综上所述,慢病的管理对象则应包括三个方面: 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
大健康时代如何做好慢病管理? 大健康时代,慢病防控是一项全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从个人的角度,必须逐渐养成主动健康的意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要能够提供健康的饮食、健康的运动以及健康的教育,从生活环境中得到健康支撑;从国家的角度,应该制定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南。
数字化是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发展新趋势:未来,健康产业需要依靠“互联网+”、医疗健康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构建健康大数据平台,加强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管理。
实行慢病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预防,二是控制。面对慢性病造成的健康威胁,如今从以疾病诊断治疗为主的传统临床医学模式向对健康状态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干预为主的大健康模式转变。 “关口前移”“健康优先”“主动健康”是抗击慢性病更为合理和更加高效的策略。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