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中,政策不仅是医学成果的“助推器”,同样也是捕捉医疗市场的“触角”。因此,对于医学成果转化政策与创新趋势解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踩准发展机遇,更好的获取政策转化的红利,帮助科学家在医疗创新转化方面真正受益。近日,在《2022积水潭论坛—医工交叉与成果转化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处处长张靖基于国家发布创新政策的初衷和目标,从国家主要科技创新政策、科技发展中心成果转化以及成果转化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与分享。
以下为张靖处长的讲话实录,为便于读者阅读,动脉橙果局在文字上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如果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句话来形容政策与实际的话,但凡政策有一点偏差,实际科研创新成果也就“大相径庭”了。因此,从专业机构的角度对国家主要科技创新政策的解读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现行的科技政策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科学政策、技术政策和创新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核心还是在于激发动力,分摊风险,促进成果的产生和转化。
具体而言,科学政策促进科学知识产生,主要通过竞争的方式批准公共研究资金、公共的研究机构(比如实验室、大学、研究中心)等开展公共创新研究;技术政策促进产业技术知识的利用和商业化,主要通过公共采购、对战略性产业的公共支持,建立机构之间的联系(研究与产业界之间)、劳动力培训和提高技能等;创新政策促进经济中创新的转化,以及知识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改进组织的绩效和学习。
据了解,2015年是我国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里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拉开了一场破尖兵动真刀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撬动了科技其他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
其中,对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政策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该政策提出四个坚持:坚持需求导向,坚持人才为先,坚持遵循规律,坚持全面创新,并把主要目标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人才资本、技术知识可以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协同创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另一方面就是创新成果得到充分的保护,创新价值得到了更大的体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也会大幅的提高,创新人才合理会分享创新的收益。
另外,“科技转化的三部曲”(《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促进科技转移方案》)的实施和发布,进一步破解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政策障碍。
随后,国家也发布了一批配套文件,从国家战略层面、法律法规层面、行业指导层面以及地方管理层面发布了一整套促进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的文件,目的是激发我国的科技创新的团队的活力和积极性。
从政府角度和创新市场来看,作为国家首批进行改建的7大专业机构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在从事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一般把整个产业链主要分为5大模块,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中式转化和规模化。
而在整个转化流程之中,高校院所、企业、平台中介作为创新的三大主体,积极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 高校院所主要承担国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的任务。
具体到政策,政府一般采用的是稳定支持与竞争性支持来促进基础研究的夯实;在实验研究和中试转化的阶段,政府主要是引导规范产学研用的合作,以使得创新产品能逐步过渡到市场。
因此,政策的主要导向就是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提高知识的转移能力。
● 企业是技术创新方面的主力军,积极介入应用研究和开发试验开发阶段。
具体到政策端,政府采用的支持措施主要是竞争性支持和税收激励这两种模式来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在中试转化阶段主要采用的是政府采购、鼓励创投机构投入,促进企业的产品能进入尽快的进入市场。
同时,在企业产品大规模化的阶段,政府主要通过引导、示范和信贷这种模式来推进企业产品大幅度的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 平台中介以提供全方位转化服务为己任。
在技术服务机构的层面上,国家出台政策主要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阶段两方面,目的是完善平台中介机制,辅以项目的支持,在试验开发、中式转化以及规模化这三个阶段,主要采取的是绩效考核,通过后补助的方式,补贴运行的费用。此时,政策导向就是促进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增强平台中介的服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在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以及研发人员创新与利益收入的对接中都有成果转化的内容。
“十三五”结束之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处有大批成果正在产出,但是相关成果如何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是机构成果转化面临的重要挑战和难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的联合开发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医疗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机制没有完全构建起来;另一方面是医疗机构、技术服务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的合作路径缺少一个明晰的界定。
因此,作为三个转型主体的综合体,医疗专业机构在当下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把研究论文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实现知识价值?
首先,医疗机构加强政策学习,及时制定本单位相应的制度规范,处理好政策导向,医院科技创新以及医生职业发展的关系,防止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异化。
其次,从机制上打通医院间、医院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医院与企业之间在信息、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壁垒,充分联动创新转化链条上的各个环节,使其享受到国家发布的政策红利,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指引,来打造医院新的发展格局。
最后,秉持正确的观念,打破思想的障碍。目前,我国科技转化成果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政策搭建,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何为东风?东风指的是正确的观念。专业机构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成果转化工作,才能从方方面面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才能真正的促进我国科研成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欲破坚冰,政策先行。
从1985年国家层面通过立法、税收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开始,我国相关职能部门就一直在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做各种各样的尝试。根据动脉橙果局统计,截止目前,我国在近37年的漫长时间里共出台了434条科研成果转化政策。
尤其是在近一两年,随着创新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相关政策呼之欲出。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我国在科研成果转化领域共出台49条政策,其中国家政策16条,地方政策33条,其核心内容主要聚焦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科研激励”三个焦点板块。
虽然大量政策的出台对医疗创新转化有一定的推动性,但从目前来看,其成效还非常有限,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如何走好这条艰难的医疗创新转化之路,除了要根据实际需求制定相对应的政策之外,还要不断地对现有政策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以加强认知,更好地参与到具体的医疗创新转化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