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发展很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我国有3.7万家医院,其中公立医院1.2万家,民营2.5万家。但是大部分民营医院是口腔、中医、美容、康复和护理等医疗机构。例如上海某区有近600家民营医疗机构,其中口腔、中医、护理和美容占91%,综合/专科医院仅占6%。民营医疗机构的业务布局基本上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不过最近一些头部综合和专科民营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体现了患者价值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引领了医疗服务模式的发展。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 全民医疗体制下民营医疗的补充 市场机制下的医疗组织结构改革 美国家庭医生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在2006年启动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简称PCMH)项目,全国300多个家庭医生诊所参加。PCMH包含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一是推动主诊(Primary care)负责的四个支柱:初诊可及性、专科协调性、治疗全面性和持续的医患联系;二是纳入成熟的慢病管理模式;三是认识到患者愿意保持医患持续联系并积极参与健康管理的必要性;四是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电子临床信息系统和通信技术的创新。 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最近的研究显示,PCMH模式在患者可及性和连续的医疗服务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患者参与医疗决策的程度还明显不够2,患者参与医疗决策仍面临诸多挑战。 主诊(Primary Care)医生是关键 国内外的改革实践都强调了主诊医生的重要性。主诊医生的功能是提供Primary care, 协调专科和各个阶段的治疗。在美国,大多数居民都会有一位主诊医生(Primary Care Physician, 简称PCP)。在英国主诊医生就是General Practitioner (简称GP)。Primary care这个英文词常常被翻译成初级医疗,这个翻译对家庭医生的定位容易产生误解。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丹指出,提供Primary care 的医生是综合与连续的服务,是协调检查、住院、专科和手术等医疗干预的组织者,应该称为主诊医生。 我国目前家庭医生的定位和能力还不能达到上述主诊医生的水平,但实现初诊可及性、专科协调性、治疗全面性和持续的医患联系这四个支柱应该是我国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发展方向。 市场是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