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全称医疗共同体,是指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两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一个医疗体系,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医共体是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是当前就医的新兴模式。
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重要论述,是落实落细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顶层设计的具体体现。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目标。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医联体建设任务和要求。2019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2020年9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评判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试行)》。2023 年2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发展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2023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推进医共体建设,将其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目标。优势资源集中在省市级三甲医院,市级优势资源向市直医疗机构倾斜,在省市级三甲医院和市直医疗机构,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基层医疗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医疗业务逐渐萎缩,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2、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减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就医新需求近年来,医疗机构为加快发展,在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上投入较大,负债较多,公立医院结余资金大部分用于偿还债务和利息,无法进行设备购置、人才引进和医疗新技术研发。由于硬件设施缺乏和人才不足,导致各医院均无明显优势专科,病源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市级、省会等大型三甲医院。3、县域内医疗信息化标准不统一,信息孤岛普遍存在,互联互通难目前卫生健康网络有妇幼系统、自建的基层卫生信息系统、公共卫生系统、医保系统、传染病系统、预防接种系统等,各医疗机构也根据自身需要,各自规划、各自开发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这些系统过分强调单位利益,信息不能共享和交换,未形成一个覆盖全县域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数据很难有效协调使用,既造成人力上的浪费,数据又大量冗余在不同系统中,培训成本,运维成本很高,且不同系统间响应时间长,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也得不到保障,难以为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提供有效支持。通过整合业内资深专家(包含国家卫生健康委、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科研院校、基层医疗相关协会、已建成医共体成功案例地区专家、本县域相关专家等),共同赋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管理共同体”体系建设。专家通过全程参与医共体的建设与指导,因地制宜,帮助政府在选择适合自身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明确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各个成员之间的功能定位;确定适合本地县域的实施方案,并跟进落实,及时优化;另外可通过第三方咨询公司与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小组成立双项目小组,更好地对各部门的资源进行协调,促使咨询成果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从而更能高效地保障目标的达成。党委政府作为医共体“责任共同体”的主体,须在医共体建设探索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县域医共体建设是对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与重构,仅由单个部门难以完成,必须由党委政府牵头统筹谋划,一把手着力推进,以激发县域医共体发展动力、提高县域医共体运行效率为政策目标,合理运用政策杠杆,建立完善人事管理、资源配置、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价格调整和薪酬分配等方面机制,建立强而有力的政府办医责任体系。九阵医共体平台可支持1-N个医共体运行,根据权限将各医共体进行逻辑隔离,同时医共体间可共享和交互,县域内统筹建设,更加紧密整合县域资源,节省信息化投资,可灵活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