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下半年,一系列聚焦医疗信息化的政策密集落地,覆盖医疗机构运营、传染病监测预警以及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政策的出台,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更加高效、精准、便捷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革新医疗服务的供给模式与体验模式,为民众提供更优质、更智能的医疗健康服务。
本文整理了2024年下半年,与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十大关键政策概览,供读者参考。
01 《关于2024—2025年持续开展 “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 活动的通知》(7月2日,国家卫健委) 关键内容: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到2025年底,50%三级公立医院具备和应用运营管理信息集成平台;2027年底,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二级公立医院覆盖率提升。梳理完善内部业务流程并内嵌到信息系统。统一医疗服务项目财务相关归集口径。
● 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各单位结合运营管理实际需要,参考《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信息化功能指引》,建立以业财融合为核心的运营管理信息集成平台,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内部各类信息系统互通互联、数据共享共用。到2025年底,努力实现全国50% 三级公立医院具备和应用该平台;力争到2027年底,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全覆盖,全国二级公立医院覆盖率明显提升。 ● 业务流程梳理完善:聚焦医教研防产等各类业务活动,梳理优化管理流程,并将有效流程内嵌到信息系统,推进业务流程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预算管理医院优化不少于5个业务流程;省级三级公立医院和二级公立医院优化不少于2个业务流程。 ● 财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全国公立医疗机构按照《医疗服务项目财务相关归集口径规范》统一医疗服务项目在医疗收费票据分类、会计科目分类以及住院病案首页费用分类等财务相关归集口径。
02 《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 版)》(7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 ) 关键内容:到2026年,新制50项以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1000家,参与制定20项以上国际标准。明确创新驱动等建设原则及基础共性等重点方向。
● 建设目标:到2026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加快形成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 基本原则:创新驱动、应用牵引、产业协同以及开放合作 。 ● 重点方向:基础共性标准、基础支撑标准、关键技术标准、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行业应用标准以及安全 / 治理标准。 ● 保障措施:完善组织建设、构建人才队伍以及加强宣贯推广等。 03 《关于印发按病组和病种分值付费2.0版分组方案并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的通知》(7月23日,国家医保局) 关键内容:2.0版分组方案回应了部分地方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反映的现行分组不够精准、不够贴近临床等问题。
● 改革背景与目标:2024年是《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三年,2.0版分组方案旨在解决部分地方医保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反映的现行分组不够精准、贴近临床的问题。 ● 分组方案优化内容:DRG2.0版分组重点优化重症医学、血液免疫、肿瘤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相关问题;DIP2.0版主要优化病种结构和成组规则,补充常见缺失病种 。 ● 工作要求:已开展DRG/DIP付费的统筹地区需在 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切换准备工作。同时,国家医保局提出用好特例单议机制,医疗机构可对不适合按标准支付的病例自主申报,申报数量原则上为DRG出院总病例 5%或DIP出院总病例的5‰以内。
04 《重点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参考标准》(7月31日,国家卫健委 ) 关键内容:乡镇卫生院需建设电子病历系统、远程医疗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规范使用管理,促进数据共享与服务开展。
●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匹配服务需求的系统,规范临床使用与管理,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参加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 ● 远程医疗系统:配备设施设备,实现与上级医疗机构、辐射区域内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开展远程会诊、心电诊断、影像诊断等服务;完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定期维护和升级设施设备与信息技术;定期开展服务评价,改进问题。 ● 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立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居民健康管理系统并向个人开放,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与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提高档案建立、更新、开放和应用水平。
05 《关于建立健全智慧化多点触发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的指导意见》(8月23日,国家卫健委等9部门 ) 关键内容:推进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建设,依托已有系统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平台,推动医疗机构安装前置软件,建立数据库,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 平台建设:依托已有系统和网络基础,建设国家级、省统筹区域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信息平台。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安装应用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实现信息系统与疾控机构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数据有效对接。 ● 数据管理与分析:建立传染病疫情相关数据库,加强多渠道监测信息汇集、数据治理和时空聚集性分析应用,提高数据自动采集、实时处理和多维度展示能力。
06 《关于印发门(急)诊诊疗信息页质量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9月9日,国家卫健委) 关键内容:该规定主要围绕门(急)诊诊疗信息管理,从信息内容、规范标准以及质量控制方面做出规定,以提升门(急)诊管理和诊疗质量。
● 明确信息内容:规定医疗机构应及时汇总保存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信息、诊疗信息以及费用信息等4大类72项门(急)诊诊疗信息。 ● 规范信息标准:明确上述相关信息项的具体内涵、采集和保存要求,制定信息质量与接口标准,保障信息数据规范可用。 ● 强化质量控制:对医疗机构利用这些信息开展质控工作提出指导,推动医院持续改进门(急)诊管理和诊疗质量。该规定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适用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其他医院参照执行。
07 《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9月13日,国家卫健委 ) 关键内容:推动科技赋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建立和质量控制,推进信息互联互通,利用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服务。 ● 科技赋能服务:推动科技赋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落实《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首页基本内容(试行)》,加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建立和质量控制,推进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 ● 人工智能应用: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作用,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随访预约等服务;辅助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提供健康咨询建议;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供服务运行、质量监管分析及绩效评价支撑。鼓励为基层配备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终端,与电子健康档案联通。
08 《关于进一步做好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9月30日,国家医保局 ) 关键内容:建设全国统一接口实现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一次上传、全国通用,建立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医保编码和商品码的三码合一映射库。
● 接口建设:正在建设全国统一的供药品耗材生产、流通企业上传追溯码信息的接口,实现一次上传、全国通用。 ● 三码合一:全面建立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医保编码和商品码的三码合一映射库,免费向定点医药机构和生产、流通企业开放,降低扫码工作强度,推动药品耗材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提高。
09 《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指导意见》(11月27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7部门) 关键内容:围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从底线标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并明确不同阶段任务目标。
● 基本原则: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以此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 信息化建设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检查检验结果数据库等,实现区域内跨机构共享调阅;加强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数据交换。 ● 任务目标:2025年底前,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20个省份实现跨省调阅;各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全部项目互认,各地市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200项。2027年底,各省域内医疗机构间互认项目超300项 ;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区域内医疗机构互认项目数超200项。2030年,全国互认工作机制健全完善,检查检验同质化水平提高,结果互通共享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实现常见检查检验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共享互认。
10 《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规范(2024 版)》(12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 关键内容:立足中医医院现状,基于新政策等修订规范,共10章82条。强调合规安全,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信息化赋能中医药内涵发展。
● 规范架构与内容:共10章82条,涵盖机构人员、规划与管理、基础设施、信息平台与业务应用、标准与测评、安全防护、数据管理与利用、运行维护等内容。 ● 建设要求:强调合规、安全、可持续性,全面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范。加强顶层设计,以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发展和安全,重塑管理与服务模式。强化信息与数字化赋能中医药内涵发展,突出 “共享、互联、标准、安全、高效” 要求和中医药特色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中医医院业务、管理和服务深度融合。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