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政策

医务人员收入或将发生重大变化!中纪委发文:促进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统一规范

发布时间:2025-03-27 来源:好医生网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在医疗领域,每一次政策的调整都如同一场风暴,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每一位从业者,尤其是站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的医生们。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联合国家医保局,推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迈向了深水区。通过统一规范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力求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行业的“同名不同项“”同项不同价”等问题。

这场改革,对医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进入“快车道”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是医疗机构提供诊查、护理、治疗、手术、检查检验等医疗服务时收取费用的计价单元,直接关系到医生的劳务价值与患者的经济负担。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存在严重的地域差异与标准化不足问题,各省价格项目数量从5000项至2万余项不等,导致“同名不同项、同项不同价”现象频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5)。这不仅增加了医疗监管的难度,更不利于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政策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效率。


基于此,近日,中纪委发布《聚焦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跟进监督,促进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统一规范》一文,力图打破以上僵局,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微信图片_20250327105702.png

图源:“天府教卫发布”微信公众号


文中提到,中纪委积极督促国家医保局编制并出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统一指导各地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


截至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制定综合诊查、护理、放射检查、超声、中医针法、中医骨伤等23批立项指南,覆盖综合、检查、中医三大类医疗服务项目。


这些指南的出台,为各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规范提供了统一标准,有助于消除地域差异,促进价格水平省际间和省域内的相对均衡。


同时,河北、山西、湖南、贵州等省份已落实护理类等多批立项指南,并制定全省统一的基准价,同时指导各地市对照基准价,结合地方实际上下浮动,合理确定实际执行的价格水平;黑龙江、北京、河北、陕西、广东则先后设立了“航空医疗转运”价格项目,推动低空经济在医疗领域加快发展。其他省区市也陆续推动“分娩镇痛”、“免陪照护”、“安宁疗护”等一批新的价格项目落地实施。


该文章强调了中纪委对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跟进监督,展现了国家对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高度重视,以及推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统一的坚定决心。这是国家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预示着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统一规范工作正进入“快车道”。


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历的3个阶段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确实经历了多个阶段依据不同的维度和标准,存在多种划分方式。。若采用较为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划分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2009年至2010年)

2009年3月17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6号文件)发布,标志着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正式启动。


文件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客观反映市场供求情况和生产服务成本变化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余由医疗机构自主定价。同时,强调要规范公立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研究探索按病种等收费方式改革(新华网,2009)


探索阶段(2010年至2021年)

在此阶段,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转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也进入了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2014年11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中国政府网,2014)


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价格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市场决定、放管结合、改革创新、稳慎推进等。


对于医疗服务价格,确立的原则是“理顺”,要求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央人民政府,2015)


此阶段,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深入,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价格管理偏重微观定调价、宏观调节不足、医院和医生等专业群体参与定调价的程度不高、价格反映技术劳务价值不充分等。


深化阶段(2021年至今)

2021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标志着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进入“深化”阶段。


会议要求,强化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建立合理补偿机制,稳定调价预期,确保群众负担总体稳定、医保基金可承受、公立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可持续,提高医疗卫生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央视网,2021)


2021年8月3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决定在河北唐山、江苏苏州、福建厦门、江西赣州、四川乐山5个城市,通过3至5年的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经验(澎湃新闻,2021)


2022年7月1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在省级层面统一动态调整机制的具体规则,明确启动条件和约束条件,健全价格调整程序、规则、指标体系,避免各行其是(中央人民政府,2022)


2024年3月18日,国家医保局决定,在5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将内蒙古、浙江、四川3个省份作为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省份,开展全省试点,将改革推向更大范围、更高层级、更深层面(新华社,2024)



全国收费调整后,会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收入吗?


改革医疗服务价格,是否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收入?


曾经有多位专家表示,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医疗服务价格高低、医疗服务的收入没有直接关系。医务人员收入的高低,主要受公立医院的薪酬管理体制以及医院内部绩效分配方案影响,医院如何对不同科室和医务人员进行收入分配和奖励,由医院决定(工人日报,2021)


但也有网友认为,促进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统一规范,对医生的收入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并非直接且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


首先,从直接经济影响来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统一规范是为了解决地区间价格差异大的问题,使医疗机构收费更透明,患者付费更明白。


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原本价格较高或较低的医疗服务项目可能会进行调整,以符合新的规范。对于医生而言,如果其提供的服务项目价格有所上升,那么理论上其收入可能会相应增加;反之,如果价格下调,则收入可能会减少。


然而,这种影响并非绝对,因为医生的收入还受到多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医院的绩效分配制度、医生的工作量、患者的支付能力等。


其次,从长期和间接的角度来看,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统一规范有助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可能会带来两方面的正面效应。


第一,提升医生职业尊严和收入水平。通过改革,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可以更加合理地反映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使医生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有助于提升医生的职业尊严和满意度,进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长期来看,这可能会对医生的收入水平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促进医生职业发展。随着医疗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医生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将受到更多关注,医生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来赢得更多患者的信任和认可,从而增加自己的收入来源。此外,随着新型医疗服务项目的不断推出和实施,医生也有机会参与更多高附加值的服务项目,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统一规范可能会对部分医生的收入产生短期内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高价服务项目或存在过度医疗行为的医生来说,改革可能会减少其不正当的收入来源。但从整体和长远来看,这种改革有助于净化医疗环境,提升医疗行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


图片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医生及患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将更加合理、透明与高效,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进一步推动公立医院转向“质的提升”。


作为医生,只有积极适应新规则、新要求,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