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实施医保服务十六项便民措施的通知》,推出首批十六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以简化手续、精简材料、压缩时限、创新服务模式,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多便利。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减环节”“优流程”“优服务”“一站办”“减跑动”五个方面,涉及基本医保跨省转移接续、异地就医备案、医保信息查询、医保服务窗口、医保电子凭证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看,这些措施有以下特点:
一是“减环节”,提速医保转移接续。取消转出地出具参保凭证和转入地出具联系函两个办理环节,将基本医保跨省转移接续时间由原来45个工作日压缩为15个工作日,开通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跨省通办”服务,方便群众线上申请、查询办理进度。
二是“优流程”,便利异地就医备案。依托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方便参保人线上办理异地备案;扩大备案范围至高血压、糖尿病等5种门诊慢特病患者;未异地备案的急诊抢救参保人员可视同已备案;允许跨省长期居住人员在备案地和参保地双向享受待遇。
三是“优服务”,便捷群众医保信息查询。开通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网厅或地方医保服务平台等多种查询渠道,在医保经办大厅和有条件的银行营业网点、社区服务中心、定点医药机构等场所设立医保自助区,方便群众查询个人缴费记录、医保账户、医保药品目录等信息。
四是“一站办”,推行医保服务“一窗通办”。针对传统服务窗口职能单一、群众多头跑腿等弊端,推进医保经办服务窗口“综合柜员制”,窗口前台不分险种、不分事项、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后台分办联办快办。
五是“减跑动”,推进医保服务“网上办”。依托医保服务平台“个人网厅”“单位网厅”,实现参保登记、参保信息变更等高频事项“网上办”。依托数字赋能,参保群众不需持实体卡,凭医保电子凭证二维码或刷脸就可以看病买药。
这些措施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对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心,也体现了国家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医保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和幸福。通过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提高效率,让参保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和便利,是医保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方向。这些措施也为各地医保部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参考,希望各地能够积极学习和推广,不断完善医保服务水平,让医保制度更加适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待。
十六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是对人民群众的一份厚礼
国家医保局推出首批十六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是对人民群众的一份厚礼,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这些措施既体现了国家对于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国家对于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我认为,这些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它们是对人民群众的一份厚礼。医保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通过简化手续、精简材料、压缩时限、创新服务模式,让参保群众享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是对人民群众的一份厚礼,也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种尊重和关怀。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参保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能够增强参保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第二,它们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医保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撑。通过减环节、优流程、优服务、一站办、减跑动等方式,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部门利益、信息孤岛等弊端,实现了医保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便捷化。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提高医保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够促进医保制度与市场机制、社会机制相适应,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和发展。
第三,它们是对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医保制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人民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推出首批十六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国家医保局展现了对于医保制度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这些措施不仅能够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也能够为未来进一步深化医保改革创造条件和积累经验。
总之,我认为国家医保局推出首批十六项医保服务便民措施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