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政策

两会声音|两会闭幕,医疗热点问题最全总结梳理 重点都在这!

发布时间:2022-03-18 来源:大健康派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2022年两会已于11日闭幕,两会代表陆续就各类社会关注的议题发表了提案和建议。


在人大会议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及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也有许多两会代表针对医疗器械、数字医疗及智慧养老等问题建言献策。


我们对其中部分代表的提案内容进行了梳理与盘点。


2022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继续做好常态化防控 加强社会保障服务


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两会最重要的议程,既是对过去一年国家发展重大成果和经验成就的总结,也是政府对新一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作出的信号引导和承诺部署。
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三项任务中,包含了14条与医疗健康相关的工作内容。
其中,疫苗接种、疾病预防、分级诊疗仍是重点关注领域,同时,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保障,城乡养老服务保障等也被专项纳入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为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健康企业等指出了共同努力的方向。


2022两会:热点议题提案 基层仍是医疗健康重点 数字化融合受关注


医疗健康是历年不变的两会热点领域。2022两会提案,除了" 地区医疗合作 "、" 医保费用报销"、" 基层医疗建设 "、"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 等热门话题,议题涉及医疗、药械、保险和防疫等各个领域,且更加强调数字化、前沿技术、创新模式、大数据等在基层、养老、康复、防疫等各个细分领域的运用。


促进智能化创新,赋能智慧医疗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叮当快药董事长杨文龙

微信图片_20220318090305.jpg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叮当快药董事长杨文龙提交的提案,主要围绕完善养老管理体系、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等话题。


杨文龙表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需求正在从生存型向高品质生活型转变,因此,老龄服务产业和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国家养老体系有待完善、互联网技术应用和老年健康产品开发有待加强、居家社区养老和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年人医保支付政策亟需改进等问题凸显。


针对上述问题,杨文龙提出了四点建议

建议成立国家级养老行政管理机构,统筹全国养老事业管理,推动养老服务从“生存保障型养老”向“高品质养老”发展。

培育老年人服务新业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加快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实现“医检药保”互联互通。

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医保支付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今年提出完善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议。他认为,院前急救服务是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居民的基本民生需求。

微信图片_20220318090426.jpg


葛明华“当生命发出求救呼唤时,120院前急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数字化在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和提升质量控制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葛明华同时指出,由于全国各级急救中心的信息系统不统一、不兼容,当前利用数字技术快速高效开展救治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葛明华建议,建设省域院前急救数字化统一指挥平台。


他提出,通过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推进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与发展,并鼓励各地积极创新模式。由省级层面落实牵头主管部门,负责全省院前急救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化建设和培训等工作。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云平台、5G+等新基建资源和创新思路,打通省域内信息壁垒,实现省、市、县三级急救中心互通互联,资源共享,一屏指挥。


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


微信图片_20220318090458.jpg

“据估计,全国已建成的互联网医院超过了1700家,但九成以上的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尸状态’。”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向记者说出了目前他对互联网医疗的担心,如海南省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海南省58家互联网医院中,真正开展互联网诊疗业务的仅有11家,还有3家诊疗人次不超过20。此外,大多互联网医院后面都沦为了挂号的工具。


如何打破这种“数据孤岛”现象?对此,顾建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是建议建立共享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动我国医疗行业数字化建设。该平台可由卫健委、政府、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配合,将地区人口数据、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及电子病历实名数据资源深度融合起来,并构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综合管理等数据标准体系。另外该平台还可以依据患者的就医数据,对重点传染病进行动态监测,实时监控慢性病及危害因素,预测潜在慢性病人群。


二是需建立规范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进行分层管理。与此同时,建立完备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和信息技术手段,做到数据管理和使用可追踪、可溯源,防止数据泄露。


三是进一步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多点执业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能够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需完善配套制度机制,加强行业规范监管,为医师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进行多点执业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还可借助互联网医疗及多点执业政策放开,推进分级诊疗与医联体建设。


此外,为了调动互联网医疗线上医生的活跃度,互联网医疗应该为医生获取一定的收入,并且可帮助医生通过线上医疗服务,提升个人品牌。另外,也可帮助医生高效地管理患者,并且使医生获取精准有效的病例数据,也能更好地助力医生开展科研活动。


“总之,互联网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顾建文最后表示。


推动产业提质创新


目前国内医药行业研发支出普遍不高,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推动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进程,是国家医药行业的既定战略。
因此,医疗器械、医药相关话题今年仍是热议,多位两会代表在会上提出了相关建议。


微创医疗的掌门人,全国政协常委常兆华

微信图片_20220318090619.jpg

作为微创医疗的掌门人,全国政协常委常兆华在今年两会上提交的四份提案中,有三份都与医疗器械产业相关,常兆华分别围绕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医疗器械企业跨行政区域配置生产资源、医疗器械企业研发阶段资源共享三个话题提出了建议。


就进一步完善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统一全国相关审评尺度,常兆华提议如下:

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级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机构中推广借鉴或直接采纳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完善第二类医疗器械技术审评工作流程,确保技术审评质量。


加快推出更多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指导原则,统一各地对同一品种技术审评要求的尺度,以减少审评人员的个人认知与理解偏差造成的尺度不一致问题。


加强各地审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加强对审评人员的专业能力培训与考核,设立全国统一的考核及授权标准,审评人员经统一培训、资格认定和授权后方可开展技术审评,以确保全国审评人员以均同的审评能力执行均平的审评标准。


推进各地技术审评信息化建设,增加信息透明度;鼓励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资料进行电子化申报;对于以创新、优先特殊审批程序获批的第二类医疗器械,建议其技术审评报告在全国范围内予以公开。


建立会商复议机制,加强各地审评人员沟通交流与协同;如注册申请人对省级医疗器械审评中心审评结论有疑问的,在形成不予注册结论前,建议可由注册申请人提出申请,由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统一组织会商及复议。


就允许医疗器械企业研发阶段资源共享促进创新活力,常兆华提议如下

建立和完善监管要求;落实医疗器械企业主体责任;推行医疗器械研发阶段场地与设施不同企业间资源共享试点机制,先行先试并逐步复制推广


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上海市委主委蔡威

微信图片_20220318090802.jpg


今年两会期间,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上海市委主委蔡威在围绕大力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提质创新、提高儿童肿瘤疾病用药可及性、加快发展我国注册营养师专业人才队伍、中医药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等多方面议题提出建议。


蔡威表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药品医疗器械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对照当前形势任务,药品医疗器械产业还存在大而不强、庞而不精、结构不均等诸多困难挑战。

就大力推进药品医疗器械提质创新,蔡威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提升我国药品医疗器械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药品医疗器械产业改革开放;推动中医药产业与西医药并重发展、有机结合。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

微信图片_20220318090853.jpg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司富春在今年两会中提议坚持守正创新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他认为,加快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结合现代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司富春提出,要加快建立更多高能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联合共建多学科融合科创平台,加快建设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室、中医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促进科创平台建设。


为充分运用大数据介入中医药,开辟中医药数字化时代,司富春提议建立大数据系统服务中医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构建多维度的精准健康个体化大数据系统,包括生命表征系统数据、生命结构系统数据、生命活动系统数据等。运用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建立全国中医药数据标准和共享服务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个体化的辨证精准防控和精准诊疗服务系统,不断完善全生命周期科学技术体系。

此外,加强数字化中医药研究和中医药仪器设备研发。设立数字化中医药研发项目,研发集“望闻问切”于一体的数字化人体信息采集设备和中医诊断设备,将医生望闻问切的内容数字化、定量化和客观化,实现中医诊断的信息化、标准化。


新模式、新技术探索与应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


微信图片_20220318091012.jpg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院长张国刚认为,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减轻老龄化慢病负担,建议科学确定临床实践中健康管理医学学科的内涵,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联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调动个人和家庭参与健康管理,形成全生命周期和重点人群(特别是老年人群)防治康养全链条健康管理医学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扬州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王静成


微信图片_20220318091048.jpg

如今,随着“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医院全业务流程正向移动互联网延伸,患者通过互联网看病已逐渐成为常态。那么,互联网看病所产生的费用,医保可以报销吗?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王静成带来的一份建议就与此有关。


王静成介绍,目前全国很多地方已将互联网诊察费用实行线上、线下同等的医保支付政策,实现疑难病症的异地会诊和本地治疗,为患者节约大量的外出求医花费,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但全国仍有大部分省市未将远程会诊和诊断等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王静成说,建议国家出台医保支付指导性意见,指导各省市将远程会诊和诊断费纳入医保结算体系。


王静成在建议中提出,要完善线上医保服务范围。以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远程医疗服务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起步较晚,随着远程医疗普及,医保配套相关政策特别是线上支付范围、方式和远程医疗服务价格需要完善,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新需求和新习惯,节约患者就诊时间和成本,给广大参保人员带来优质的就医体验。


此外,他还建议,要规范远程会诊和诊断收费行为,建立健全互联网医保监管平台,对医疗质量与安全风险、医疗数据泄露风险、医保基金风险进行综合分析,防范不合理远程诊疗和医保资源违规使用行为,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

微信图片_20220318091149.jpg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提出,要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慢病防控服务模式,线下由医院明确诊断、制定方案,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进行慢病随访、用药指导、家庭护理、全程慢病管理,提高慢病诊疗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原主任杨杰孚


微信图片_20220318091213.jpg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原主任杨杰孚表示,加强我国乡村公共卫生及医疗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杨杰孚表示,基层远程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短板。远程医疗离不开信息化建设,很多地区基层信息化基础建设属于滞后状态,未建立完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和制定统一的医疗信息标准体系。“基层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范围小,服务项目少,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未进行有效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杨杰孚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基层设施与城市差距大,因此,国家及地方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及建设。


“因为互联网远程医疗对提高乡村医疗水平及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通过乡村卫生信息平台与相关上级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协作,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资源互补、协同与高效运行。”杨杰孚说。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