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AI医疗应用前沿

华山医院临床医生研发医学AI引擎

发布时间:2025-07-21 来源:王祖承心里世界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注》本文是《文汇报2025年7月19日》的一篇报导,它对我们的临床医学很有帮助。为此特地全文录下,供大家阅读)。(王祖承)

微信图片_20250721102749.jpg

“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已远超个人记忆负荷,尤其在资源有限的基层与急救现场,"查不到最新证据’,可能意味着生死之差。”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医生周易明领衔团队自主研发的医学AI(人工智能)引擎以100万元人民币转让费将软件相关权益转给企业,近日成功“跑”出国内首个面向临床医生的专业AI医学知识引擎。如今,全国范围内每天有上千名医生都在临床中使用了这一AI工具。

站在医疗创新的十字路口,当医生深度参与AI编码,带来的不仅仅是让AI理解“胸痛背后22种可能病因”的临床复杂性。把真实动态的临床判断注入冷冰冰的算法工具箱,有望打开AI造福患者的新可能。

都说医生需要终身学习,这个学习量到底有多大?周易明给记者列了这样一数据:临床医生每天需要处理的医学信息量,相当于通读5本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医学知识正以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单一国际权威文献库收录的论文已超过3800万篇,每年新增超过150万篇。指南、论文、临床试验结果和药品手册等证据分散在各处,临床医务人员面临严重的信息过载难题。”这份紧迫感在2020年周易明参加华山医院国家巡回医疗队时被“倍速”点燃。那是一台凌晨四点的多发伤急救手术,在江西赣州寻乌县,病人下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胰腺损伤、十二指肠断裂……周易明快速检索着罕见病例的处理方案,计划手术方案,并快速投入救治。

最终,患者康复,可周易明自知那是“经验+运气+深夜狂查文献”的结果。

创新的念头,就在那台喧嚣的手术监护仪旁被点燃。“临床的痛点、惊心动魄的救治,以及我自己少年时代的IT热情,犹如三股电流炸出一个清晰的想法:为什么不能有一个懂医学、能即刻给出循证答案的AI助手,随时随地陪伴医生做决策?”周易明表示,这是一次“AI医者”的出发,目的是希望为今后每一次的“生命博弈”增添胜算。

2020年以来,大语言模型的浪潮席卷而至,“AI+医疗”更打开大众的无限遐想。不过,挑战接踵而来:大模型可能生成“幻觉”答案,若将错误信息用于临床决策,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降低大模型的“幻觉率”,避免AI误诊?周易明团队抓住大模型技术跃迁的契机,提出通过融合多种模型并结合专业医学知识库,以RAG(检索增强生成)技术为内核,打造一个既能实时检索权威医学证据、又能智能生成专业答案的AI系统。简言之,让AI对接实时更新的医学知识库,以“有据可依”的方式回答医生的问题。

该团队随即启动医学AI搜索生成引擎的自主研发。2022年5月,项目正式立项开发,一年后,首个版本研制完成。该系统专注于周易明团队擅长的结直肠癌领域,实现数据日更。2023年5月,这一“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问答式结直肠癌专业文献搜索和内容生成引擎系统V1.0”通过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审核,成功登记软件著作权。

有了知识产权护航,项目进一步迈向成果转化之路。这一医学AI成果很快吸引了一家本土AI企业的兴趣。2024年6月,华山医院与相关企业签署技术转让合同,以100万元的转让费用将该软件的相关权益转让给企业。此次转让也在上海市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完成登记备案,成为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

从手术室到服务器,这名“医生开发者”的创新转化路也是一条医学认知的“可计算化”之路,将数万例临床决策转化为可迁移、可迭代的数字资产。“尤其在基层,医护难以及时掌握最新医学进展,造成知识获取上的认知剪刀差。这一严峻的临床痛点亟需新解。”周易明自豪于这一系统成为全国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的“手边工具”,“这不仅是效率革命,更可能带来医疗均质化的底层破局。”

鼓励源头创新,推动更多“点子”变“果子”

故事到这里还没结束。

转化“卖”了一个好价钱,可临床未必马上就能用。毕竟,有不少创新成果在转化路上搁浅。近日,本报记者从华山医院听到了令人欣喜的“故事下半篇”:这一平台已正式命名为“KnowS”,目前,该平台支持云端服务调用以及医院内网本地部署,已在全国31个省市的专业医护群体中落地应用。而且,从最初针对单一病种的原型,到如今覆盖多学科、多场景的AI知识平台,这项源自华山医院的创新成果正在更广阔的医疗舞台上“进化迭代”。

“尽管已完成初步的技术转让和产品落地,我们的合作没停,这一医学AI系统还在持续优化。”周易明说,该系统已在神经外科、胃肠外科等典型场景通过了上海市医疗大模型应用检测验证中心的评测,接下来,更多医院将参与数据验证。

复盘周易明团队走过的创新路,医院扮演的角色不得不提。近年,华山医院通过系统性的项目投入、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机制创新和服务优化,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比如,华山医院设立“概念验证项目”,每年固定投入经费,激励医院职工开展早期源头创新。

华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刘威告诉记者,对标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华山医院正围绕重点学科方向推进“技术验证+临床验证+商业验证”三位一体的概念验证能力建设,积极参与颠覆性技术创新研发,加快生物医药领域创新产品从“点子”变成“果子”,走出实验室,造福大众。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