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微软搞出来的这个“MAI-DxO” AI医生系统,我只能说一句话——真的可以封神了!!
先亮个结论:这不是简单的“AI医生”,而是一个能挑战多位专家、还能控制成本、还能多轮推理的虚拟医生团队。准确率直接干到了85%,远远碾压人类医生的20%平均水平。这不是在炒概念,这是真刀真枪跑了304个真实杂志病例干出来的结果!
下面我来详细拆一下它到底厉害在哪,怎么做到的。
这个点我觉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创新。
传统AI问诊系统是“一个模型回答所有问题”,就跟让一个医生既当内科又当外科还当心理科一样,怎么可能面面俱到?
但MAI-DxO反其道而行之,搞成了一个“AI医生团队”:
就像你去医院看疑难杂症时,几个专家围在一起讨论一样,它也模拟了这套机制。不是“谁快谁准”,而是“大家分工+集体智慧”。
我看了一下它的工作机制,明显是受到了Agent多智能体架构启发,背后搞不好是调度了像GPT-4、Claude、MedPaLM这种多个大模型协同工作。
这个系统思路真的牛逼——让不同模型扮演不同角色,然后通过对话方式互相补充信息,像“虚拟会诊”一样推进整个诊疗过程。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医疗AI,它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一问一答”,就像你去医院医生看你几秒就告诉你结果,一脸问号吧?
但MAI-DxO不是这样——它是:
这个和我做系统设计时常用的“树状推理结构”有点像,它不会一上来就说“你得了肺炎”,而是先问你有没有咳嗽、发烧,然后让你做血常规、拍片,再结合这些数据不断迭代分析,最后才下判断。
这才像个真正的医生思维!!
而且它还会自己考虑:是不是检查太多了?有没有更便宜的检查路径?这个我后面还要重点说!
这个对比数据真的看傻我了。
微软找了304个来自真实医学期刊的疑难杂症案例,不是那种“发烧感冒”级别,而是那种医生都抓耳挠腮的那种复杂病。
结果:
整整差了四倍有余!
这已经不是“人机差距小”,这是“AI全面碾压”了。以前我们都说AI辅助医生,现在得反过来了——医生辅助AI吧。
而且这85%不是靠运气,它是一步步问、一项项查出来的,关键还不会像医生那样感情用事、经验偏差。
这个点我真的太喜欢了!
现实中去医院,医生最烦的一点是什么?你一进去,劈头盖脸一堆检查,抽血、CT、彩超、磁共振,花钱如流水。
MAI-DxO完全不是这种套路!
它会:
也就是说,它自己会算账:这个病的可能性A/B/C,现在如果做检查X可以同时排除A和B,那就去做X;但如果X太贵,它可能转头做一个便宜的Y加个Z来覆盖差不多信息。
这是典型的最优化决策树策略!
我之前做数据决策系统时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如何在成本最小下获得最大信息量,确实挺难搞的,而它居然能搞得这么好!
这个点最让我感兴趣——微软说这个MAI-DxO不仅自己准,还能带着别的模型一起变准。
什么意思?
它等于变成了一个“调度员”,让Claude、GPT-4、Gemini等多个大模型协同工作,每个模型根据擅长任务分配工作,结果是:在304个案例上,所有模型准确率都有所提升!
这简直像现实中“高手带新手”的模式。
而且这还说明一件事:模型并不一定要越来越大,关键是怎么组合和调度。
这点我在本地部署大模型(像deepseek-r1、Qwen)时也发现了,单个模型能力再强,架不住任务复杂度高,必须协同才行。
我只能说,这种技术,一旦落地,最先受益的绝对是基层医疗机构和偏远地区,真正的技术普惠!!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