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医疗,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智能伙伴。
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患匹配效率低下的当下,如何同时实现“看得好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这一医疗“不可能三角” ,一直是行业痛点。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为这一难题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10月18日,百度健康在“2025致敬医者盛典”上发布百度健康AI管家,首创 “AI+真人医生”双保障模式,通过AI预诊与真人医生核验的结合,为用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健康管理服务。这一创新模式标志着互联网医疗从单纯连接医患向智能化深度服务转型。

百度健康AI管家发布仪式现场
百度健康AI管家的核心创新在于建立了真人医生全程参与的安全机制。该产品不仅在模型训练阶段加入真人医生海量标注,更在AI生成健康建议后,由系统自主判断并推送真人医生进行二次实时核验。
“AI+真人医生双保障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AI医疗的安全性难题。”百度健康总经理杨明璐表示,这一设计确保了医疗建议的专业性与可靠性。目前,已有36万医生参与该模型的实时标注和校验工作,构建了专业性与实用性并重的双重闸门。 在实际应用中,当用户咨询涉及病因诊断、治疗方案等专业性强的场景时,AI生成的诊疗小结会自动推送给真人医生进行二次核验与签名背书。这种“AI预诊+真人确诊”的协同机制,既发挥了AI的效率优势,又保留了医生的专业判断,有效降低了医疗风险。
百度健康AI管家定位为个人7×24小时AI健康助手,提供包括科普问答、档案管理、挂专家号、用药咨询、皮肤病检测、报告单解读、AI预问诊、随访等数十项AI功能。 具体而言,其服务能力可概括为三大维度:
“能聊”体现在智能咨询上,通过多轮对话精准捕捉用户需求,支持多种医疗报告解读和127种皮肤问题识别。测试显示,该AI对各类医疗文档的解读准确率高达98%,甚至能对骨折等复杂情况给出与人类医生一致的手术方案建议。
“有料”则源于其整合的30万+优质医生资源与权威医院榜单,可为用户提供医院科室推荐、号源预约、购药等全链条服务。目前,百度健康已吸引超1万名三甲医院医生开通AI助理,复刻顶级专家的知识逻辑,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
“会管”聚焦家庭健康档案管理,用户一键上传病历、检查报告等医疗单据照片,系统即可自动解析并生成结构化健康数据。该功能目前支持超100种报告类型识别,准确率达95%+,正逐步实现健康趋势动态追踪与可视化。
支撑这些服务的是百度健康构建的三层技术架构:医疗诊疗大模型、多模态推理大模型和医疗AIGC生成模型。
在数据层面,百度健康整合了超200万份医学期刊文献、超1400万条权威科普内容及真实案例、200万余份医学报告影像,沉淀的超1亿条问诊数据构成了独家诊疗逻辑数据库。
百度健康通过“高质量数据闭环+真人专家深度介入”的体系,对海量医疗数据进行精准筛选与深度加工。数据经过三层加工流程:基础数据层整合多方来源数据;逻辑数据层通过多维度标注引入专家诊疗逻辑;泛化增强层则通过画像生成、对话仿真等技术让数据覆盖多元场景。
更重要的是,该系统具备Online-RL在线强化学习机制,模型基于每天数亿次真实用户交互进行“天级别”的能力进化,打破传统模型“训练即固化”的瓶颈。
在武汉协和医院落地的“AI智慧门诊”是百度健康AI技术应用于医院场景的典范。该项目包含智能加号、智能分导诊和智能候诊室三大核心功能,已覆盖全院30余个临床科室。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介绍,AI智慧门诊运行至今,已实现“患者减负、医生增效”。数据显示,智能加号服务超10万人次,专家复核准确率达91.9%,到院患者中手术患者占比66.5%,恶性病理确诊率71.4%,显著提升医疗资源匹配精度。
智能分导诊服务则帮助超15万患者准确匹配科室,减少“挂错号、跑冤枉路”的问题。而智能候诊室在患者等待期间完成病情信息收集,累计完成40万次数据采集,病例可用率93.4%,为超2000名医生释放有效沟通时间超200万分钟。
面向医生群体,百度健康推出了超级工作台工具,帮助医生创建数字分身,提升工作效率。截至目前,已有超1.2万名医生在此录入个人形象与声音,生成专属医生AI助理。
超1万名医生通过该平台,利用AI能力实现“10分钟准备材料,365天在线科普”,生成的医疗科普视频累计达百万篇,日均分发量超千万。这种知识分发模式的创新,大幅减少医生的科普创作时间,同时提升健康科普的覆盖面。
作为“医生数字人”的实践者,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胸外科主任乔贵宾表示,其数字人能针对胸外科常见问题自动生成科普视频,精准触达有需求的患者。这种创新模式在提升医患沟通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范围。
百度健康的AI布局反映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整体趋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指出,AI技术正在将“让科学被理解”这一健康科普核心放大,把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普通人能懂的语言,把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更偏远地区。
国际先进技术与工程院院士段玉聪认为,如今的AI不再是被动回答问题,而是能主动理解用户健康需求,形成“AI初筛+真人诊疗”的互补模式。这既提高了效率,又保留了医疗服务的温度。
从行业角度看,AI医疗正经历从“辅助性工具”向“智能健康伙伴”的关键跃迁。患者就医模式从过去的“人找服务”转变为“服务找人”,优质医疗资源突破物理边界自由流动。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中国医疗AI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突破3000亿元。随着技术持续迭代、场景不断深化,AI将更深度融入医疗服务全链条,为破解行业痛点、提升医疗可及性与服务质量提供更多可能。
百度健康的探索表明,AI医疗的终极价值并非取代医生,而是通过精准诊断、高效管理和个性化治疗,让医生专注于人文关怀与复杂决策,最终实现“技术赋能人性”的医疗普惠愿景。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