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科技浪潮席卷AI眼镜市场,年初就有十余家厂商推出AI眼镜产品。有的厂商发布会大张旗鼓,有的厂商低调预售,“百镜大战”渐次拉开序幕。而小米在智能眼镜领域早有布局,自然不会错过这场竞争。
上月底,小米在其电动SUV YU7发布的同时,发布了首款AI眼镜产品,采用高通AR1芯片与恒玄BES2700方案,定价1999元起。市场的反馈十分热情,发布前京东就开启了售卖通道,在产品上市短短三天时间里,小米AI眼镜在京东平台显示 “已售2万+”,相比很多AI眼镜企业发售一年销量不过千余副,小米的市场影响力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7月26日,阿里巴巴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展示了首款自研的夸克AI眼镜,确认具备支付宝“看一下支付”功能,方便用户通过智能眼镜完成扫码支付,安全又便捷。
此外,Rokid 、小米、雷鸟等品牌也联合支付宝展示了可支付的AI智能眼镜。现场观众佩戴Rokid Glasses后面向支付宝收款码,说一句“乐奇,支付10元”,眼镜识别后用户再说一句“确认支付”,即可完成付款,全程不用掏手机。
业内人士认为,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正成为智能眼镜的标配,不仅能给用户带来眼镜支付的新奇体验,也有望重塑智能眼镜新范式,助力可穿戴智能产业发展。
除了上述提到的厂商,今年二季度以来,华为、联想、Google 与 XREAL 等企业也纷纷上新AI眼镜,为这条赛道注入新活力,引发了业界的持续关注和探讨。
有券商研报分析认为,AI眼镜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多厂商入局加速、产品矩阵丰富、价格带多元,模型搭载及AI功能升级进度可期,未来随着模型升级融合和用户功能需求扩充,AI眼镜的多模态需求有望加速成长,逐渐成为多场景通用的AI全能助手。
经过多年厚积薄发,属于AI眼镜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越来越多企业入局AI眼镜赛道。在笔记本、手机等科技终端多年停滞不前的今天,AI眼镜更有想象空间。特别是AI大模型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加持,AI眼镜有望实现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次飞跃性提升。
小米AI眼镜有惊喜也有不足
首先,咱们拿上个月关注度最高的小米AI眼镜来分析。在官方介绍里,小米AI眼镜被冠以“面向下一个时代的个人智能设备”,它就像一个轻盈的智能贴身AI小枢纽,为用户开启身边智能生活的新开端。随时随地拍摄和录像,以及语音唤醒“小爱同学”,成为这款AI眼镜宣传的突出亮点。
从功能与样式来看,小米AI眼镜集AI功能、音频耳机模块、摄像头模块于一身,对标AI眼镜领域的现象级产品Meta Ray-ban。为了让产品一炮打响,小米AI眼镜发售时铺货极为充裕,产品上市当天,部分城市便能够实现当日送达,这也为上万的销量打好了基础。
初期火热,随后销量就会慢慢变缓,这是所有AI眼镜销量变化的特点,小米也不例外。这一现象也清晰地表明,当下的AI眼镜市场尚未成熟,大多数消费者仍处于观望状态,对这一新兴产品持谨慎、保留的态度。
究其原因,还是小米AI眼镜在功能上并未实现突破性进展,其功能与当下市场上的AI眼镜极为相似,除了AI唤醒、第一人称相机、沉浸式拍摄等功能外,缺乏屏幕显示功能,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其轻盈的体态,仅重40g。
从目前近7亿近视人群这一庞大的规模来看,买一副AI眼镜戴在头上并没有使用习惯上的门槛。同时,由于AI眼镜所蕴含的科技魅力与丰富多元的使用功能,即便以前没有戴过眼镜,也愿意以猎奇科技产品的心态来试戴。
但目前AI眼镜的换镜服务和产品功能都不完善,以小米AI眼镜为例,它需要到合作的眼镜店更换近视镜片,虽然它足够轻巧灵便,但AI交互“镜”端缺失,而且AI唤醒功能也略显稚嫩,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智能体验的准确、快捷等要求。
一款真正实用的AI眼镜,首先要换镜方便,还要配备足够智能、成熟的AI功能。试想一下,当人们凝视着街角餐饮店的招牌时,镜片上就浮现出网友推荐的评分,让美食选择不再迷茫;当穿过人潮涌动的道路时,AI眼镜会及时提醒前方红绿灯还有多久变红,保障出行安全;在与客户交谈时,镜片会实时标注对方微表情对应的情绪关键词,助力沟通更加顺畅……
这些功能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AI眼镜实用价值的根基所在,也是消费者对未来AI眼镜的美好憧憬与殷切期待。这种智能交互的独特体验,让AI眼镜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视觉辅助工具,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
除了上述内容,当下智能眼镜还普遍存在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退货率居高不下。综合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统计,小米AI眼镜的退货率或高达40%。当然这不是小米一家的问题,据行业人士透露,目前AI眼镜的平均退货率普遍在40%-50%,个别品牌甚至高达60%。
为何扎堆AI眼镜?
Ray-Ban Meta所收获的辉煌战绩,无需再赘述,它几乎从一片荒芜中启程,引领着AI眼镜这一品类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自2024年Q4以来,行业已密集涌现超过56款新品,涵盖闪极、小米、华为、影目、雷鸟、Solos、INMO等多个品牌。据与非研究院调查,目前国内近70家厂商在研AI眼镜。
这么多企业竞相涌入AI眼镜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产品价格,使消费者在价格维度上有了更多抉择,但在创新层面却乏善可陈,甚至部分产品在功能与外观设计上与Ray-Ban Meta如出一辙,这一状况也引发了行业的警觉与思考。
这两年,AI大模型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亟需寻找端侧载体来承接,AI眼镜被业界认为是AI落地硬件领域的关键战场。因此,AI眼镜能否成功“破圈”,不仅与相关公司的战略规划和发展走向息息相关,更是关乎未来AI所带来的人机交互新形态。
面对AI技术的汹涌浪潮,不少手机厂商积极谋划布局,在手机中嵌入AI助手,为语言大模型开发专属应用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手机正逐渐被大众视为“旧时代”的科技产物,在人们心中,已很难与“前沿科技”划上等号。
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AI助手的悉心陪伴,从简单的问路指引、信息检索,到智能家居系统中借助AI助手实现全屋设备的智能联动。在工作中,AI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很多重复性事务,如数据录入、报告生成等,AI助手已然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管家与秘书。
从使用习惯和实际便利性来看,手机并非AI助手的最佳承载平台,在目前尚无更合适之选的情况下,手机是AI助手的主要入口,使用者必须接受打开手机、解锁屏保、找出APP、输入指令等一系列繁琐流程,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AI产品最佳状态。
随着AI眼镜的兴起,人们发现,它有望让人们放下手机,真正毫无负担地拥抱AI。因为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视觉和听觉,输出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语言,而AI眼镜,天然与这些信息交互的源头紧密相连。
更为关键的是,很多人群对眼镜有着刚性需求,只不过在没有智能眼镜的时候,传统眼镜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这个情况恰似十几年前,在智能手机问世之前,功能手机也能够满足人们接打电话的基本需求。
需求是创造出来的,随着智能眼镜的功能越来越多,使用越来越便利,有望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关注和购买。
智能可穿戴之争
可穿戴设备一直是资本竞逐的热门赛道,引得无数创业企业扎堆入局。随着AI技术与硬件载体的深度交融,可穿戴设备朝着更加智能化一路迈进,为承载AI应用提供硬件载体。
回顾智能可穿戴设备与AI融合历程,最早崭露头角的并非AI眼镜,而是智能手表。智能手表犹如健康哨兵,时刻监测着人体健康状况,提供运动时的各项人体体征变化。智能手表的AI助手凭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深入剖析用户运动习惯、饮食偏好和健康目标,灵活动态地调整健身计划,为用户定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让健康之路更加科学高效。
让人遗憾的是,因为智能手表的天然劣势,未能成为颠覆性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原因如下:腕部佩戴虽能紧密贴合人体实现健康监测,但智能手表表盘面积较小,使得很多功能受限;而有限的电池容量也难以满足人们长时间高强度的使用需求;小巧机身迫使电路设计狭窄,阻碍数据交互和功能通行。
综上所述,智能手表受限太多,很难承载AI应用的更多功能,也就难以实现AI体验的更大突破。
智能手表的诸多缺点,在AI眼镜上均可轻松攻克,这也是AI眼镜在产品形态并未尽善尽美的早期,便会在科技圈引发狂热追捧的原因。AI眼镜与未来科技入口的设想高度契合,是典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它借助强大AI功能,无需用户多余动作,轻轻一句话或一个眼神,AI眼镜便能迅速理解意图、唤醒功能并响应指令,这种无缝交互体验,让用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科技魅力。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模型与增强现实(AR)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显示终端朝着轻量化、可穿戴、智能化方向加速迈进。此外,AI眼镜能够精准导航,实时翻译,让眼见、耳听、口述等内容在同一时空下与AI交融,这种智能可穿戴体验,为用户打开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大门。
平安证券认为,当前AI发展重心正逐步由算力基础设施向终端侧过渡,AI眼镜作为集成视觉、听觉、语音等人体重要感知交互的端侧硬件,有望成为AI技术应用落地的最佳载体之一。AI眼镜市场将进入到新品密集发布期,未来销量可期,相关产业链将同步受益。
后记
2025年开始,端侧AI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期,业界普遍将这一年视为“端侧AI元年”。从AI眼镜,到日常必备的AI手机、AIPC,乃至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吸引了越来越多厂商和用户关注。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超6900万名消费者购买手机等数码产品超7400万件。AI手机、AI电脑、AI眼镜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潮流三件套。在不少门店,AI眼镜“货到即售”,供不应求。
不过从当下技术演进的发展阶段看,AI眼镜还有更多可能性待开发,厂商们非常希望自家产品在产品功能的丰富程度,以及与用户使用习惯的契合度方面脱颖而出。
不得不说,在这场AI眼镜的角逐中,功能和应用生态才是左右胜负、决定成败的核心要素。AI眼镜作为下一代人机交互的“感官中枢”,将会催生个人数据量的急剧爆发,有望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最重要的个人移动入口。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