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人工智能

AI+医疗”可缓解医生缺口,政策待跟进

发布时间:2023-05-08 来源:创奇健康研究院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ChatGPT相关话题热度不断持续,不仅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大模型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应用情况,人工智能本身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如何推动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场景,则事关技术能否真正落地和相关产业的未来发展。


2022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医疗领域积极探索医疗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诊疗辅助决策支持、医用机器人、互联网医院、智能医疗设备管理、智慧医院、智能公共卫生服务等场景。


指导意见出台后,科技部又公布了《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并将“智能诊疗”列入首批十大示范场景应用之一。该通知称,针对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等诊疗需求,基于医疗领域数据库知识库的规模化构建、大规模医疗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运用人工智能可循证诊疗决策医疗关键技术,建立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服务新模式。重点面向县级医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为了进一步探讨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的机会与前景,以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寻求更好的政策支持和解决方案,推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和执行理事长蔡江南和上海杏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何川共同参与了澎湃新闻·澎湃研究所“园区恳谈会”,就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医疗产业,展开“AI+医疗”的讨论。


采访中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让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重要性在医疗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


微信图片_20230508163132.png

蔡江南

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和执行理事长、曾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

微信图片_20230508163134.png


何川

上海杏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

澎湃新闻:人工智能可以在哪些方面赋能医疗产业的发展?主要应用场景有哪些?


蔡江南目前,中国医生数量短缺,质量参差不齐,未来人工智能有望弥补这类不足,尤其是在基层医疗上。如多年前我所接触的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他们就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断小儿发烧,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时间。同时,人工智能也能在药物发现与市场推广中发挥作用,节约药物研发的时间和费用,现在这方面的成本巨大,如果人工智能参与筛选就能节约不少成本。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实现数字化并与人工智能结合,将有望在养老领域得到重点应用。目前,医生无法掌握老人足量、连续的信息,如果有了可穿戴设备就能获得大量数据,再加上人工智能的辅助研判,有助于解决养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安心居家养老。 


何川:以复星杏脉为例,我们在“AI+医疗”方面主要聚焦的应用场景有两个,一是将综合性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在基层医疗场景中。一是将所研发的产品应用在一些大型三甲医院中,从而赋能临床流程改善、赋能临床诊疗效率、降低患者与优质医疗资源之间的壁垒。

如,在传统穿刺活检介入检查中,患者往往需要等待一至两周的时间才可以得到病理结果。与此同时,由于穿刺过后医生无法在现场做出快速判定,穿刺取样的准确性无从得知,从而导致患者面临病理结果出来后,可能需返回医院做二次穿刺活检。


而通过“AI+医疗”产品,可以快速判定穿刺活检结果,并在现场提供即时反馈,确保取样的准确性和充足性,提高介入检查过程中诊断的准确性,以利于开展后续治疗。 


澎湃新闻:人工智能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方面解决了哪些现实痛点?

何川其实我所说的“基层”并非特指村诊疗机构等,而是指已配备诊断检查设备的最小规模的医疗机构,这些机构普遍比较缺乏医疗人才,但又面向最广泛的患者群体。“基层”能够作为人工智能发挥优势的应用场景,主要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高质量、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本身就是稀缺的,通过培养基层医生很难快速弥补这一缺口。事实上,即使培养出了优秀的基层医生,但因优秀人才流动性强,基层医疗体系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稀缺问题,这是基层目前的一个较大痛点。原因在于,医生个人也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人才稀缺性使得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无法避免。而人工智能所具备的易复制、成本较低等优势,可赋能基层医疗体系的智慧化建设,从而解决基层的这一人才困境。

第二,现在的基层其实不太存在设备匮乏的问题,而是缺乏让设备真正发挥作用的能力。目前,硬件设备在基层的普及情况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好,使用率却不乐观,这一问题也可以由人工智能来解决。

第三,疫情之后我们发现,仅靠大型三甲医院很难承载所有的医疗需求,这也是目前政策鼓励分级诊疗、有效配置、强基层的原因。这就要求基层诊疗应是“全科”的,要解决病理和病种覆盖度的问题。而通过“AI+远程诊疗”就能让患者享受到与三甲医院同质的服务,这也是人工智能的优势和它所能解决的痛点。
澎湃新闻:“AI+医疗”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如何解决患者对它的信任问题?

何川患者通过人工智能感受到的,其实是来自于国内知名专家的全流程会诊服务。目前,要求人工智能直接反馈医疗诊断结果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技术只能在其中发挥辅助作用,最终还是由医生出具诊断报告。因此,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技术应用,须配合整个区域的远程和智慧化建设,并与上级医院进行整体联动,配合运营。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基层患者与国内知名专家建立连接,并帮助专家提升诊断效率,在有效时间内服务更多的患者。传统方式下,想实现专家诊疗可及通常需要到处出差;而人工智能在大幅降低医患双方时间、经济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高质量医疗诊断服务高速高效覆盖30多家医疗机构,这是一个质的飞越。医生人工撰写一份报告可能需要20分钟,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可能只需要一分钟,因此医生所能服务的患者数量得以成倍增加。人工智能也可以辅助质控工作,以精准快速高效的拍片流程保障出片质量,方便医生更直观、便捷、高效阅片。 


微信图片_20230508163239.png


澎湃新闻:您认为目前医疗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人才?

蔡江南医疗行业对于人工智能的反应会慢一步,一方面是对于这方面人才在待遇上无法提供很好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术业有专攻。目前医疗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主要是外部合作,暂时还不会是内生的,这也是基于医疗的特点,因为医生比较有风险意识。但医疗行业中也会有人工智能的先行者,这就需要我们从政策上去支持和激励他们。
何川:我们一直很注重吸纳人工智能人才,ChatGPT相关技术的兴起让我们更加关注这类人才。我们最为看重的还是人才的实战能力,医疗行业的人才不能只待在实验室,还要在应用场景中真刀真枪地去寻找结论。因为实验室的条件和环境都相对理想,但在应用场景中则需要以低成本、不限前提条件地解决问题。

此外,我们想要吸纳的人才,还需要有举一反三的想象能力,以及对其他行业经验的迁移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技术与产业结合应用,反倒是医学类的知识,我们可以帮助构筑。 


澎湃新闻:“AI+医疗”类企业在选择入驻园区时一般会看重什么方面?

◉何首先,我们所入驻的嘉定园区对于创新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化的理解还是较为深刻的。他们在招募园区企业时有着很强的产业链思路,用了近20年时间打造了整个汽车产业。我们也是从嘉定园区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看到这一点,选择落户这里。

其次,嘉定园区整体的决策速度相对较快,对我们所需的应用场景支持力度较大,从政策上给予我们保障,让产品较快进行实验和推出,这对科创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一方面,“AI+医疗”类企业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从研发、拿证到市场准入和市场培育,再到接受市场反馈都需要一定的周期,几乎每隔两三年就是一个时间节点。因此,园区需要对企业成长相关的专业知识有所理解,不能只追求短期效益。在这一过程中,园区给予了我们包括原创专利、国家级项目课题、应用场景示范和准入等方面的支持,前期主要是补贴,后期则是应用场景的开放。


另一方面,市场准入速度也很重要,因为创新产业拼的就是速度。如果研发快、市场准入快、应用场景接受程度快,就能优先抢占市场,我觉得园区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大支持,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效率。 


澎湃新闻: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才能更好落地医疗产业?

蔡江南一是如何处理数据公开分享和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政府成立国家数据局,将遗传办划入国家卫健委等举措,都有助于数据得到更专业化的处理。

二是药监局的审批标准问题,在面对数字疗法等新概念时,不能因为国外没有类似审批就裹足不前。

三是要建立关于创新研发人员的激励机制,现在临床发明的转化也开始被列入高质量医院的考核,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政策实现一线医疗人员想法的转化,因为人工智能、数字化和临床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 

微信图片_20230508163243.png

澎湃新闻:“AI+医疗”的发展过程中是否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国际经验?

蔡江南人工智能行业离不开数据和信息,一些国家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比我们做得要好,他们通过立法甄别和规定了应做脱敏处理的信息级别,让信息达到共享目的。因此,目前国外商业化机构收集的数据,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比我们要好。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方面还缺乏一些底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方面的软实力,这就需要通过政府去推动。

◉何我认为与国外相比,目前“AI+医疗”在国内的实际应用还是有优势的,因为国内较强的临床需求以及较严苛的环境,可以激发人工智能原创产品的研发。


患者在国内做CT检查时,希望能在15至30分钟内获取报告,但在国外却需要等待一周。因此,临床上的客观因素就对我们提出了相应要求,即要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把算力和模型做得更好,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去完成同样任务。 


澎湃新闻:ChatGPT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未来有可能为医疗产业带来什么发展机会?

◉何新技术对我们最大的改善,主要在于新产品研发的速度以及成本方面。ChatGPT相关技术可以大大减少人们学习和储备知识的时间,从而迅速进行产品研发,带来指数级的数量增长,这项技术也会极大改善产品的丰富度和研发成本。虽然目前这些还都只是愿景,但ChatGPT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我相信未来会有ChatGPT垂直模型,产生更适配的医疗场景。 

澎湃新闻:“AI+医疗”的发展,如何改善医疗领域供需不平衡的状况,能否逐步实现多方共赢?

◉何我觉得随着“AI+医疗”的发展,现在医疗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效果,未来依然有很大潜力去改善,这一趋势随着产品的成熟度、丰富度以及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明显。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基层设备的使用率可以提升50%,患者医保的支出也能得到节省,因为他们省去了重复检查的费用,同时三甲医院也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挤兑。特别是对患者来说,这笔经济账更值得算一算。原本需要跋山涉水,花费大量住宿费、交通费和检查费的事,现在在家门口15分钟内就能完成,而且诊断质量也有保证,这对患者来说是很大的受益。 

蔡江南其实人工智能的出现,不是让我们意识到机器的强大,而是更体现了“人”的重要性。人工智能的出现,帮助我们避免了一些重复性的劳动,从而去做一些更复杂的事,并进行人文关怀。人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病人不是送去修理的一堆零件,我们要对患者有真正的尊重。现在医生也面临了很大的压力,我希望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强大,这项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缓解一部分压力,让医患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正反馈的循环。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