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统”模式破解“四大”难题
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
中共宁陕县委书记 周锦政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为深化医卫体制改革提供了指导思想和重要遵循。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辖11镇、63个村(社区),总人口5.99万人,共有县直医疗卫生单位5个、镇卫生院11所、村卫生室(所)54个、个体诊所8个,现有床位463张、专业技术人员674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7.5张,每千人口执业医师3.5人。作为典型山区县,山大沟深、地广人稀,基层医疗服务面临“四大”难题:一是偏远群众“看病难”,除县城和集镇外,48.5%的群众分散在村组,户均就医距离5公里,就近享受优质资源的便捷性不能满足;二是专技人员“引进难”,人才招聘缺乏优势,人员配置得不到满足,医、护、技配比长期失衡,尤其是村级卫生待遇保障低,缺乏岗位吸引力,乡村医生队伍老化流失严重;三是首诊能力“提升难”,县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设施设备条件薄弱,急诊急救能力不足,群众对县域医疗水平缺乏信任,2023年外转就医高达31.6%;四是慢病管理“干预难”,群众防病意识不强,高血压等慢病普发高发,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健康教育,上门服务不见人、工作运行成本高、签约管理效率低。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在宁陕县率先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深度试点的决策部署,在市委深改办和市卫健委精准指导下,我们以组织架构统建、资金打包统合、服务能力统提、内部运行统管的“四统”模式为抓手,以推动群众首诊分诊同质化为核心,以解决基层群众首诊困难和过度医疗为重点,以建立普惠均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县域整合性医疗服务体系为目标,积极探索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改革模式。
01
推动组织架构统建,构建一体化责任治理体系
一是县级一体融合整合。按照“同类业务共同发展、特色业务差异发展”的办医思路,推进“一院两区三中心”融合发展,将县医院作为“县医共体总院”;将县医院康复科与县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整合,成立“医共体中医院区”和“医共体针灸康复中心”;将县医院体检科、妇儿科与县妇幼保健院妇保、儿保等妇幼保健及健康服务业务整合,成立“医共体妇幼院区”和“医共体健康服务中心”;将承担全县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职能的科室和人员进行集合,成立“医共体公卫管理中心”,切实做强县级基础学科、错位发展特色专科,有效解决县直医疗机构资源冗余、无序竞争的问题。
二是县镇一体融合整合。实行总、分院统筹管理,将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和11个镇卫生院纳入分院管理,实施分院独立法人资格不变,法定代表人由总院院长兼任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制定《医共体章程》,推行“一委四会八部”融合治理,成立医共体总院党委,由卫健医保局党委书记兼任医共体党委书记,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总院院长负责制。在决策“三重一大”事项上建立总院党委会、总院院长办公会、分院院务会、职工代表会“四会”议事决策程序。整合总院内设科室设置医共体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审计、绩效考核、医疗质量、医保服务、公卫健康、信息系统八个运营管理部,健全人事、预算、成本、资产、绩效、药械等管理制度流程,实现体系重塑、制度重构、资源重组。
三是镇村一体融合整合。将村卫生室作为镇卫生院派出机构,法定代表人由镇分院执行院长担任,乡村医生为村卫生室主要负责人,实现村卫生室公有产权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全覆盖,将村卫生室医疗规范、药品采购、收费标准、资金资产、社会保障纳入镇分院统一管理;配套落实人员编制、工资待遇、设施设备、运营管理“四项保障”。县财政每年预算保障村卫生室4000元/年运行经费,按照450元-650元/月区间分五档落实乡村医生绩效考核补助,实施乡村医生2000元/年养老保险定额补助,全县乡村医生年平均收入从4.7万元增长至5.8万元,有效解决了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弱,乡村医生收入水平差,基层卫生网底不牢的问题。
四是防治一体融合整合。医共体总院牵头组建县镇村340名医务人员参与的健康管理责任医师团队,实行“网格化”联片包镇到村入户健康管理责任制;整合县级专家和197名县镇村三级医务人员组建慢性病专业管理责任医师团队,落实“专家指导、专病专防、专病专治”工作机制,对全县慢特病患者实施个性化防治和干预,切实解决群众健康管理不紧密、防治措施不系统、慢病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半年累计问诊义诊服务9040人次,巡诊走访2010户次,免费健康体检7158人次,完成移动CT检查826人次,管理干预各类慢病患者2270人次。
02
推动内部运行统管,构建数智化管理运营体系
一是组建远程诊疗数智平台。坚持让信息技术多跑路,让基层群众不跑路,设置远程会诊中心,上连三甲、下接镇村、集中诊断;设置医共体远程心电、影像中心,实现镇村检查、县级诊断、即时反馈;设置远程超声中心,实现设备互联、县级指挥、镇级操作;设置远程急救中心,实现无缝衔接、双向奔赴、“上车即入院”,不断提升基层医疗诊断同质化水平,有效解决基层专业人员不足、诊断水平不高、急救能力缺乏问题。截至目前,实施远程会诊168人次,远程心电诊断357人次,远程影像诊断4650人次,远程急救186人次,累计抢救严重创伤患者42人次、急性胸痛患者256人次、溶栓患者12人次。
二是组建药学服务数智平台。设置医共体集中审方中心,利用信息化、人工智能软件对医生开具的处方进行智能审核,对超说明书、超剂量用药等处方转入人工复核,由总院药师准确识别不合理用药问题,确保用药安全合理。设置医共体药品配供中心,落实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动态汇总预测需求,实时监控评估效果,规范用药管理,有效防止药品滥用,切实减轻用药负担,实现县域药品同城同价。截至目前,总院基本药物配备占比达61%,各分院基本药物配备占比达83%,基层处方合格率由78.2%上升至90.1%。
三是组建资源调度数智平台。设置医共体人力资源调配中心,由医共体总院根据县镇村各医疗机构长期缺员、请假缺岗、配比失衡情况全域随时调配,确保人员合理流动、服务连续高效。设置医共体资产设备调配中心,对县镇村医疗机构设备耗材实行统报统管统采,按照业务需求科学合理调度,有效解决医疗设备配置不足问题。截至7月,调整调度卫技人员45名,优化整合卫技人员31名,统筹调配各镇分院心电图、生化分析仪、B超等16台件。
四是组建健康管理数智平台。设置医共体健康服务中心,建立院长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对全县群众各类健康数据集中存储、智能分析,让各医疗机构院长随时掌握医疗、医保、医药、医院、医生情况,提升管理运行效能。设置医共体健康随访中心,建立重点管理对象健康随访监测系统,定时发送随访短信提示,逾期服务转接督办管理,全面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解决健康随访不及时,疾病监测不精准问题。截至7月,及时发现6970名管理对象健康问题1135个并进行干预。
03
推动服务能力统提,构建同质化优质服务体系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设施设备均等同质。按照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标准版)”建设标准,完成筒车湾、龙王、四亩地、皇冠镇分院设施改造,建成江口分院标准化手术室,实施城关分院三院整合及整体搬迁,规范各镇分院急诊急救室,建成15个村公有产权标准化村卫生室。按照镇卫生院设备配置基本标准,集中配置DR、生化分析仪、心电图等诊疗设备53台件,补齐更新5所镇分院急救转运车辆。基层卫生院(室)设施设备实现同标同质,“镇级活、村级稳”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二是推进诊疗技术均等同质。根据岗位需求推行全员竞聘,公开竞聘镇分院执行院长11名、考察选聘副院长17名,核增镇卫生院编制备案制指标53个,自主招录编制备案制人员27名、紧缺专业技术人员18名,培养基层管理人员11名、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医师11名、乡村医生5名,打破了长期以来镇卫生院人员“难流动、流动难”的局面,树立了鲜明用人调配导向。
三是推进质控管理均等同质。建立医共体内外妇儿质控小组和医共体中心药房,落实总院医师带教查房制度和总药师制度,在医共体中医分院、江口分院建立“协同病区”“协同门诊”,形成管理有规范、质量有标准、用药有保障、服务有提升的同标同质管理体系。
四是推进转诊分诊均等同质。巩固“3+2+1”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统一县镇村三级诊疗目录,各级医疗机构按病种目录开展服务。持续规范双向转诊管理办法和服务流程,落实医共体分院转总院累计起付线、总院转分院不设起付线医保支付政策,在县总院为村卫生室、分院转诊的患者预留病房,提供优先接诊、优先住院服务,有效改善无序就医问题。截至目前,分院上转总院患者1129人次,较去年同期下降16.3%;总院下转患者109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43.7%。
04 推动资金打包统合,构建共享化利益链接体系 目前,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取得初步成效。截至7月底,医疗主要监测指标实现“五升三降”,县域就诊率、基层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基层首诊率、下转患者较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0.5%、14.8%、9.8%、13.8%和43.7%,基层患者上转率、基层住院次均费用、门诊次均费用较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6.3%、19.7%和3.3%,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得到融合提升,群众就医负担正在逐步减轻,符合县域实际的就医新机制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