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了十项重大科技成果,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基因治疗技术等前沿科技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布首次展示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和北京重大开源成果2项重大成果。
十项重大科技成果如下:
1.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布“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布“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
3.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4.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发布“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
5.教育部、清华大学发布“高分辨率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技术”;
6.科学技术部、北京昌平实验室发布“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
7.教育部、北京化工大学发布“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
8.健达九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发布“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
9.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昌平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百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瑞莱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快手可灵AI、生数Vidu等联合发布“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
10.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想汽车、智谱AI、面壁智能、开源中国等联合发布“北京重大开源成果”。
其中,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包含AI+工业制造、AI+生活服务、AI+医药健康、AI+个性化学习等多个应用场景。
在AI+医疗领域,AI赋能儿科医生,辅助生成更精准的诊疗方案。据悉,AI儿科医生是基于百川智能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联合研发的儿童健康大模型打造的颠覆性儿童医疗产品,是儿科医疗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该成果提升了大模型在儿童医学尤其是儿童肿瘤、内分泌、眼科、呼吸、过敏疾病、感染疾病等慢病的垂直领域能力。今年1月15日,北京儿童医院组织12位主治医师及住院医生,对60例儿童门诊病历进行了诊断,医生诊断率达78%,AI儿科医生准确率达到82%。
在AI+零售场景,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银河通用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出的首个具身智能智慧药房解决方案,由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t负责24小时无人值守运营。凭借具身大模型、端到端导航等先进技术,解决了传统药房人力不足、服务时段受限、运营成本高等问题,实现了从补货到取货的全链条无人化运营,达到了24小时无人值守、精准库存管理的成效。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北京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推动在多模态、具身智能、世界模型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开展类脑计算、光电计算等颠覆性技术路线布局,并高标准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主动瞄定、开放特定垂类领域应用场景,加速传统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