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国家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发布《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深化医改的关键举措,相信接下来很长时间内,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将迎来重大变化。
《意见》指导各地综合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群众健康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这与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因地制宜完善建设布局”遥相呼应。政策的核心目标是通过资源配置优化和服务能力提升,推动分级诊疗落地,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医疗格局。
社会在不断发展,通过动态调整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密度和服务半径,可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接下来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重点在哪?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行政区划调整,基层医疗机构总体呈现农村减少、城市增加的情况。面临的形势包括:乡村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加深、偏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便利性不佳、需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不同规模和标准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建设。
《意见》是在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和谋划编制“十五五”规划提供依据,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好、建设好、使用好。
《意见》明确,要办好乡镇卫生院、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办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利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原则是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保持存量、优化结构,依托区划、兼顾人口,统筹资源、分类建设”,以基础薄弱地区为重点,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强调既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防止一刀切,出现服务“空白点”,也要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四项任务”总体上与原有基层机构设置建设有关政策保持稳定连续,但在新形势下又有部分调整。比如从注重机构全覆盖转向更加注重服务全覆盖,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浙江桐庐县,当地通过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和“毗邻村组团共建”模式,实现基层服务全覆盖,增加了百姓就医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意见》指出,原则上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对撤并的乡镇,结合实际可将原有乡镇卫生院转为建制乡镇卫生院的分院或进行合并。这无论对于医疗机构本身还是老百姓而言都是很有必要的。以笔者走访过的新乡市获嘉县太山镇卫生院为例,当地由于撤乡并镇等因素影响,原来这个镇有两个公立卫生院,去年在相关部门主导下,太山镇卫生院正和另外一个卫生院进行初步合并,太山镇卫生院院长郭林规划把两个医院进行分类,一个主打精神卫生服务,另外一个主打基础医疗服务。
再看村卫生室,目前确实一些村落人口非常稀少,而村卫生室工作人员也要生存。所以《意见》给出的方向是:1个行政村有多个村卫生室的应合并设置;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交通便利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不单独设置村卫生室。
然后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实发展迅速,但一些“新城”尚无相关机构。本次政策指导的精神是:原则上在每个街道办好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设置的街道应按标准新建,也可通过辖区内其他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实现。
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是便利性原则,适当扩大服务人口多、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远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规模,提高其服务能力水平。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