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是医疗安全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为全面提升医疗机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5年7月30日正式发布了推荐性卫生行业标准——《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WS/T 840—2025),并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
《标准》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了系统、详尽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框架和操作规范,是保障患者安全、提升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
《标准》要求患者身份识别必须贯穿整个诊疗周期,覆盖从挂号、入院、转科到各项具体诊疗操作(如给药、输血、手术、检查)及出院的全流程。其基石是“双核验证”原则:强制要求至少同时使用两种识别方法,其中必须包含唯一识别信息(如身份证号或病案号),并严禁使用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首选方式是开放式询问患者本人。 腕带被确立为最基础的身份识别工具。《标准》对其信息内容(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科室、住院号/ID号)、必须佩戴的对象(住院、日间病房、输血患者及特定门急诊患者)、佩戴规范及管理要求(核对、每日检查、更换销毁)作出了详细规定。同时,《标准》还针对不同诊疗场所(门急诊、手术室、产房、ICU、转运中)和特殊患者群体(如新生儿、昏迷患者、身份不明者及群伤患者)制定了细化的识别规则。 为保障落实,《标准》建立了身份识别错误应对机制(立即停止操作、补救、报告分析)、全员教育培训体系及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旨在全方位杜绝差错,为医疗安全构筑坚实防线。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