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 > 分析

医疗机构AI应用陷入“试点困局”?最新报告提出“智能医疗健康机构蓝图”

发布时间:2025-09-18 来源:大健康派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近日,毕马威发布了《智能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驱动转型与价值重塑》报告。报告指出,尽管AI技术已在临床诊断、管理自动化和患者服务等多个场景中开展试验,但多数医疗机构仍难以实现规模化落地,真正释放AI价值。


医疗机构AI应用推广难在哪?



调研显示,目前,医疗健康机构在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已不再停留于概念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71%)、语音识别(70%)、智能体(68%)、机器学习(66%)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65%)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五项技术。智能体作为新兴技术,尤其展现出广阔前景,它不仅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决策和制定治疗方案,还能作为虚拟医护助理为患者提供健康管理支持,甚至在后台简化理赔处理和分诊流程。

尽管如此,绝大多数机构仍陷入“试点困局”,难以将局部验证成功的AI用例推广至全院或全机构运营。究其原因,并非技术本身不成熟,而是医疗行业特有的复杂性导致AI落地面临多重障碍。

报告总结了医疗行业在推进AI规模化过程中面临的六大类挑战:

1.数据质量与整合问题62%的机构认为数据质量是主要制约因素。医疗数据通常分散在不同部门,标准不一、难以互通,限制了AI模型的训练和输出可靠性。

2.系统互联互通困境旧有IT系统并未为AI应用设计,兼容性差、网络安全风险高、算力不足,导致AI难以嵌入实际工作流程。

3.法规与道德合规压力约42%的机构在满足患者安全、数据隐私和道德使用AI方面遇到挑战。偏见、透明度及患者同意等问题也使AI应用更加复杂。

4.可扩展性与成本限制AI部署需要高昂的基础设施投入、软件开发和人员培训成本。同时,机构缺乏清晰的价值衡量标准,难以准确判断哪些用例值得投入。

5.员工接纳与技能短缺报告指出,47%的机构面临内部员工对AI的抵触情绪。此外,缺乏既懂医疗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也阻碍了技术的有效推广。

6.信任危机调查显示,美国60%的护士不相信雇主在使用AI时会优先考虑患者安全。建立临床医生和患者对AI的信任,已成为推广的前提条件。


三阶段框架与四项核心策略助力破局



报告提出了智能医疗健康机构蓝图——智能医疗健康机构利用先进的技术、个性化的体验、数据驱动的见解和自动化的操作来提升效率、促进创新和增强韧性。将人工智能大力融入价值流、能力中心和流程,可有助确保顺畅的患者互动、稳健的风险管理以及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

微信图片_2025-09-18_142926_747.png

为此,报告提出了一个打造智能医疗健康机构的“三阶段”框架:

阶段一:赋能。点在于构建AI基础能力与员工赋能。机构需要明确人工智能战略,任命高管牵头,构建数据基础设施,并在多职能领域开展AI试点,同时建立道德与合规保障机制。

阶段二:融合。将AI深度集成到工作流程、临床路径与管理环节中,通过云平台、智能体等技术推动运营模式重构,实现数据驱动的协同运作。

阶段三:演进。引入AI及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生态协同,构建以预防性、个性化及无缝连接为特点的健康服务体系,应对行业面临的挑战。

此外,报告还提出四项关键建议。首先,医疗健康机构应根据自身临床和运营能力,制定重点关注增强患者和员工体验,改善人群健康并降低成本的人工智能战略。其次,医疗健康机构应实施透明、可解释的人工智能(XAI)、适当的道德治理框架和强有力的监管合规措施,从而建立对转型路线图的信任。第三,推动“人机协作”文化,可通过为临床医生提供再培训并与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将人工智能融入医学教育,以促进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协作。最后,为人工智能构建可持续的技术与数据基础,例如投资建立云平台可有助于安全、灵活地使用庞大的数据集和先进的人工智能工具,以便跨区域实时开展医疗协作、诊断和创新,再例如采用联邦学习等技术保障隐私安全。

报告强调,人工智能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而是未来医疗健康生态的核心驱动力。其真正潜力在于打通医院、社区、零售保健及社会护理等多领域资源,构建以疾病预防、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服务为特点的无缝健康网络。要实现这一愿景,机构领导者必须从整体战略出发,加强跨部门协作,明确治理规则,并始终将“实现患者价值”置于AI转型的中心。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