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 > 分析

医院“四级分配制度”如何建立?

发布时间:2025-10-15 来源:医信头次条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提示:传统的医院院科两级分配制度,面对DRG/DIP全覆盖及监管从严医改新业态,如何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开源节流提质增效,对医院绩效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时不我待与时俱进,深化院科两级分配制度改革,向深化精益管理要效益,建立“院科组医师”四级分配制度,推动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建立医院四级分配制度,是推动医院绩效管理从事后核算向精益治理转型的关键步骤,尤其适用于DRG/DIP支付改革全覆盖、监管趋严的新医改背景。

一、核心思想与基本原则

在构建四级分配制度前,必须明确其指导思想和原则:

战略导向原则:绩效分配必须服务于医院的整体战略,如病种结构优化、核心技术发展、成本控制、患者满意度提升等。

价值医疗原则:从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转变。奖励那些诊疗规范、效率高、成本控得好、患者口碑佳的医疗组和医师。

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既要承认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公平性),又要在一个学科内部建立基于效率和贡献的分配机制(效率性)。

数据驱动原则:分配必须基于客观、可量化的数据,尤其是DRG/DIP相关的病种指数(CMI)、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等。

循序渐进原则:改革不宜一刀切,应通过宣传、试点、优化、推广的步骤稳步推进,化解阻力。

制度设计目标

打破院科两级分配瓶颈,解决科主任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分配矛盾;

强化主诊医师责任与激励,与DRG/DIP支付、首诊负责制等政策导向对齐;

实现控费、提质、降本、增效,推动医院从多劳多得优绩优酬转型;

保障公平与效率兼顾,兼顾团队协作与个体积极性,减少分配腐败与内部矛盾

二、四级分配制度架构

层级

分配主体

核心内容

一级

医院层面

制定绩效总额预算,按职系(医、护、技、管)分配,设定关键KPI(如CMI、成本控制、满意度等)

二级

科室层面

科室绩效由医院按KPI考核结果发放,科主任不参与科内再分配,避免权力寻租

三级

医疗组层面

医疗组绩效由科主任按组内工作量、病种难度、DRG权重等分配,鼓励收治疑难重症

四级

主诊医师层面

医师绩效由医疗组负责人按个人工作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度、成本控制等维度分配,突出个体贡献

三、分层架构与分配逻辑

一级分配(医院层面)

核心目标:统筹全院资源,控制成本,保障运营效率。

分配内容:

成本扣除:耗材、设备折旧、纠纷赔款等直接成本从总收入中扣除。

公共费用分摊:如管理科室费用按人数分摊,医疗辅助科室按工作量分摊,技术科室按收支配比分摊。

剩余资金分配:按科室床位规模、床位使用率、床位周转天数等动态指标分配至科室。

二级分配(科室层面)

核心目标:结合科室职能与绩效目标,平衡职务与工作量贡献。

科主任调节权:科主任拥有一部分(如5%-10%)的调节基金,用于:

奖励承担疑难危重患者(高CMI)的组。

奖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组。

平衡不同专业组(如内科组与外科组)因DRG/DIP政策固有的差异。

协调公共事务、科室品牌建设等无法量化的贡献。

三级分配(治疗组层面)

核心目标:细化组内绩效,激励医师团队。

分配内容:

基础分配:按医师职称、临床技能、患者满意度等分配至住院医师级。

组内协作:主治医师管理住院医师,住院医师管理实习生,形成层级责任体系。

这是改革的关键,将管理责任和利益直接下放到最小的业务单元——医疗组。

分配对象:医疗组内的每一位医师(主诊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

核心目标:实现组内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调动每位医师的积极性。

分配依据:

医师个人绩效 = 岗位价值绩效 工作量绩效 质量绩效 ± 成本绩效

岗位价值系数:根据医师的职称、年资、岗位责任(如主诊医师、主治医师)设定基础系数。

工作量绩效:

主诊医师:重点考核其带领的医疗组的总权重、CMI值、手术/操作难度等。

组内医师:考核其个人完成的诊疗工作,如分管患者数、书写病历数、执行操作数等,并将其折算为工作量点数。

质量绩效:与个人挂钩的质量指标,如病历质量评分、并发症控制、患者投诉、临床路径入径率等。

成本绩效:个人对成本控制的贡献,如合理用药、合理用材等,可与节约金额挂钩进行奖励。

四级分配(医师个人层面)

核心目标:体现个体贡献,保障基本权益。

分配内容:

有证医师:按职称、工作量、医疗质量等分配。

无证医师(实习生):依赖带教老师分配,可能仅获卫生费+出勤费。

个人绩效报告:医院应为每位医师提供清晰的绩效报告,让他明白自己的收入构成:做了多少疑难手术(高CMI)、控费效果如何、质量得分怎样。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行为引导。

与晋升晋级挂钩:将DRG/DIP下的关键绩效指标CMI、费用效率、质量数据)作为医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总之,四级分配制度不是简单的分蛋糕,而是通过绩效机制再造,推动医院治理结构、激励机制与支付改革同频共振。建立---医师四级分配制度,本质上是将医院管理的重心从粗放的科室管理,下沉到精细化的医疗组管理和医师个人管理。它通过DRG/DIP这个指挥棒,将开源(做高价值病种)、节流(控制成本)、提质(保障医疗安全与效率) 的压力和动力,层层传递到每一个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医生身上。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