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医疗圈开始流传一封《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关于开展2022年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工作的函》,该函透露,2022年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工作从7月25日已经开始,参与评价工作的医疗机构包括应用电子病历系统的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
各医院可登录国家卫健委的医院研究所智慧医院分级评价平台注册,然后报送信息。数据上报时间为2022年7月25日-9月2日,为保障上报系统畅通,全国分为4个片区,分区情况和报送时间分别为——
第二片区: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上海市、山东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陕西省,报送时间8月4日-8月13日。
第三片区:天津市、山西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报送时间8月14日-8月23日。
第四片区:河北省、浙江省、湖南省、重庆市、福建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送时间8月24日-9月2日。
从“国考”成绩看电子病历建设 二级医院近三成不及预期
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2020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简称《二级通报》)明确指出: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方面,截至2020年底,参加考核的二级公立医院中,共有2184家医院参加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其中69.10%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级别达到3级及以上水平,其中有6.75%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为0级。
33.33%的三级医院未能达标
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关于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中,同样能够发现,全国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平均级别尚未满足“2020年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4级”的要求。从医院个体看,33.33%(641家)的三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级别未能达到4级,主要集中在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地区。
医生如何提高电子病历质量?
医院管理层如何做好电子病历建设?
1、做好战略规划和组织工作
电子病历系统建设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几乎涉及医院的所有临床部门,需要事先做好战略规划,将每一阶段医院的学科发展、业务增长、质量要求、制度和人才建设与电子病历的建设阶段和目标设计好。此外,最好把电子病历设立为一把手工程。
根据2018年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关于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及评价标准(试行)的通知》,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划分为0-8级,共9个等级。每一等级的标准包括电子病历各个局部系统的要求和对医疗机构整体电子病历系统的要求。
第一阶段:1级开始,到3级,目标是建立系统,并争取实现院内共享,无论是通过何种媒介;0级是是否有系统,暂不纳入阶段。
第二阶段:4级开始,到6级,目标是实现院内共享,要能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
第三阶段:7级开始,到8级,目标是实现院内外互换,之前的分级都是内部交换,要为患者的健康负责,有点价值医疗的味道,主要的任务和难点是连通各个系统,建立统一的标准,难度不亚于统一度量衡。
不管是医院自行建设电子病历系统,或者是与专业信息厂商合作,都应首先明确一点,医院信息化的建设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以病人为中心,规范医疗行为、优化就医流程、提升临床诊疗质量和效率是医院临床管理永恒不变的主题。
项目初期务必仔细研读标准、充分调研,围绕着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流程,设计最大可能地满足界面友好,减少操作,智能辅助操作、辅助诊疗等要求,帮助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安全、高效、智能地完成诊疗服务,让医务工作者逐步建立病历规范意识,减少一些由于失误产生的医疗纠纷、缓解医院“三长一短”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方便患者就医。
文章转自:医信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