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信息化

医院绩效考核常见三大误区,如何避开?且看这里!

发布时间:2023-08-03 来源: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2018年,国家卫健委开展首次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该项考核也被称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国考”。对医院管理者而言,每年一度的绩效考核既是医院运营发展的“指挥棒”,也是悬在管理者头顶上无形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让医院管理者倍感紧张。

国考成绩被认为是医院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究竟该怎样理解国考呢?“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其关键词自然是“绩效”。

作为管理学的核心概念,“绩效”一词翻译自于英语“Performance”,含义包括“性能”“艺术上的表现”等。简而言之,绩效就是“表现”。中国人民大学医院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丹曾在第五届中国健康县域大会暨新时期县域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高峰论坛上公开表示,医院管理者不可简单地将绩效与奖金划等号。有关研究表明,没有确切证据表示货币激励能够改善医院员工的积极性和公共部门的绩效。

医务人员的绩效就是医务人员的表现,医院绩效就是指医院的表现。“国考”便是从方方面面对医院表现的考察。

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当中,决定医院绩效的共有四个大类指标:医疗质量、运行效率、可持续发展以及满意度评价。

这其中,医疗质量相关指标主要考察医院在医疗质量、合理用药、服务流程等技术质量方面的表现;运营效率相关指标考察医院的资源利用效率、收支结构、费用控制等医院运行成本方面的表现;满意度评价相关指标考察医院在服务质量方面的表现。而持续发展相关指标包括人员结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它侧重于考察医院的未来绩效。

而在“国考”背景下,王丹表示,当前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存在3个误区:第一是工作太急,对绩效的客观测量是考核工作的前提,过早引入考核工作或过于强调考核的意义,都可能影响会绩效测量的真实性;第二是绩效指标太繁琐,要适当简化绩效指标,关注KPI(关键绩效指标),实现“考核为管理服务”的目标;第三是期望太高,管理者切不可以将考核当作一种“万能药”。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