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第一”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是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国家财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医院发展的重要保障。医院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抓好自身的医院后勤安全生产,才能促进社会大环境的稳定,进而为医院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
概述
所谓“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的相应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使生产过程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进行,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 二 医院后勤安全生产管理范围 医院后勤安全生产是指医院后勤在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人、机、物料、环境、方法的和谐运作,对其服务设施、仪器设备、服务流程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以消除安全隐患,使医院后勤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切实预防事故发生,避免人身伤害,保证工作安全有序。这些因素既包括医院后勤安全生产的设备设施因素:变配电、锅炉、其他压力容器、电梯、空调、医用气体、给排水、污水处理、机械停车等系统及食品加工和供水设施等;也包括保障服务过程中的因素:危险作业、受限空间作业、职业危害、医疗废物、危险化学品、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以及其他危险源等。 三 医院后勤安全生产管理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 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生产与安全的关系中,一切以安全为重。必须预先分析危险源,预测和评价危险、有害因素,掌握危险出现的规律和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危险和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要求主管者也必须是责任人,要全面履行安全生产责任。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原则 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在抓生产的同时抓好安全工作。生产和安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不能分割,更不能对立起来,应将安全寓于生产之中。医院的生产包括医疗、护理行为、后勤保障、生活服务等各个方面。 “安全具有否定权”原则 安全生产是衡量医院运营管理的一项基本内容,它要求对各项指标进行考核,评优创先时首先必须考虑安全指标的完成情况。安全指标没有实现,即使其他指标顺利完成,仍无法保障医院正常运营,安全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 “三同时”原则 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职业安全、卫生技术和环境保护等,措施和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四不放过”原则 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当事人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收到处理不放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不放过。“四不放过”原则的支持依据是《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 “三个同步”原则 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技术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实施。 “五同时”原则 企业的生产组织及领导者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要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 四 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三级动火审批制度,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三同时”制度,外来施工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工伤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管理制度,劳防用品和食品发放使用管理制度以及其他应建立的专业制度和操作规程。 五 危险源管理 概述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危险源本身是一种“根源”,事故隐患可能导致伤害、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的状态。例如:装乙炔的气瓶发生了破裂。危险源是乙炔,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根源;事故隐患是乙炔瓶破裂,导致事故的“状态”。 危险源的产生 能量、有害物质 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害因素。 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的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失控 造成危险源失控的原因主要有: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人员操作失误;管理缺陷;温度、天气、照明等环境因素。 危险源管理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 (1)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组织制定危险源管理制度,规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清单确定的流程、方法和要求。 (2)各部门对本部门相关场所、活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并初步确定控制措施。 (3)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根据各部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初步结果,组织评审并汇总形成本单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清单,经过安全生产主管领导批准后下发各部门。 (4)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包括所有场所、活动,考虑常规或非常规的活动,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源于工作场所外和附近,能够对由本单位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的风险;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的风险;临时性变更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5)重大危险源应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6)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7)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危险源的运用和更新 危险源资料的运用: (1)危险源控制措施的各类文本下发到各班组或岗位; (2)作为新员工和转复岗人员班组级安全生产教育和日常培训的依据; (3)确保员工熟悉本岗位的危险源(特别是重点、重要危险源)及控制方法、作业注意事项及应急措施等内容。 危险源资料的更新: (1)根据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化,设备更新、服务调整、活动流程改变等情况及时组织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2)正常情况下,每年应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内容的评审和更新,并保存更新记录。 六 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安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确保及时快速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故。必须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环节制定应急预案并针对性进行演练。健全事故处理组织架构,结合各岗位特点明确各自职责。 应急预案管理 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编写和实施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负责;各分管负责人应当按照职责分工落实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 应急预案的管理遵循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 建立与本单位安全生产特点相适应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指定专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组织训练;无需建立应急救援队伍的,可与附近具备专业资质的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服务协议。 应急预案的编制 应组成编制小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 《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编制不得全权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进行,编制之前应对本单位进行事故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 应急预案按照针对情况的不同,分为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风险种类多、可能发生多种事故类型的,组织编制本单位的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包括本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预案体系及响应程序、事故预防及应急保障、应急培训及预案演练等主要内容。 对于某一种类的风险,根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制定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措施、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对于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制定重点工作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包括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特征、应急处置程序、应急处置要点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编制的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之间应相互衔接,并与所涉及的其他单位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应急物资储备清单等附件信息。附件信息经常更新,确保信息准确有效。 应急预案的评审 应急预案评审由编制单位负责组织,不得委托其他单位或个人组织应急预案评审。 应急预案评审程序需严格遵守 《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 》 和相关规定。 评审专家需严格按照 《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 》 和相关规定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评审。 应急预案经评审或者论证后,由编制单位法人签署公布,并以单位正式文件形式印发实施。 必要时应将应急预案向有关部门备案。 应急预案的实施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生产安全事故预防、避险、自救和互救知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将应急预案的培训纳入安全生产培训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培训活动,使有关人员了解应急预案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方案;应急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师资、参加人员和考核结果等情况应当如实记录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档案。 应急预案的要点和程序应张贴在应急地点和应急指挥场所,并设有明显的标志。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制定本单位的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演练科目的设置应对本单位事故风险类型实现全覆盖。 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使用状况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本单位发生事故后,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开展事故救援。 应急预案的持续改进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预案应当及时修订并归档: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重大变化的;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调整的;面临的事故风险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的;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在应急演练和事故应急救援中发现问题需要修订的;编制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应急预案修订涉及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应急处置程序、主要处置措施、应急响应分级等核心内容变更的,修订工作应当参照应急预案编制程序进行,并按程序重新备案。 七 信息化应用 随着经济发展进步,安全生产管理也逐步走出了“全凭经验”的原有管理思想,高科技、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慢慢在医院后勤管理领域展现优势并受到后勤管理者青睐。通过建设统一的、综合的、科学的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将极大地提高医院后勤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优化其安全生产管理效率,促进病患和医务人员医院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有助于提高就诊满意度。 医院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目前主要体现在对安全生产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基础信息管理、设备维修管理、设备巡检管理、设备保养管理、备件库管理、特种设备管理、设施巡检管理、统计分析等。 文章来源:摘自图书《医院后勤管理信息化应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