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后勤

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标准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28 来源:睿医界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第九届医院后勤精细化管理大会参评论文”

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标准研究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  陆碧峰

【摘要】目的 建立适用于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标准体系,力争形成一套公正客观、普遍认可、适宜推广的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工作方案。方法 综合运用课题组内研讨、文献研究法、专家咨询访谈等方式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形成最终指标并为其赋予权重。结果 搭建形成了一套由10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标准体系。结论 最终形成的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标准体系专家权威性、协调性、一致性结果较好,为开展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妇幼保健机构;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后勤管理服务

妇幼保健机构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相较于其他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在提供全方位医疗保健服务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范围内辖区管理的重大任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要求“通过绩效考核促进收入分配更科学、更公平,实现效率提高和质量提升”。2020年,国家卫健委随即制定并出台《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办法》,旨在发挥绩效考核的杠杆作用,不断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效率和质量,更好地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促进妇幼保健事业高质量发展。

后勤服务高质量发展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关键动力,构建三级公立医院后勤服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助于引导三级公立医院后勤服务管理能力提升、助推后勤服务提质增效。当前,全面做好妇幼保健院后勤管理服务评价标准工作尚有大量任务要完成,尤其在评价标准构建、评价过程组织、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仍有不少需要重点关注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根据新发展阶段中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在对当前发展形势、现有文献、国家政策开展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确定各级指标,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对指标遴选,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赋权,构建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体系,为科学评价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和手段[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指标筛选

通过以“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后勤服务”等为关键词,借助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等数据库,查阅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评价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国家卫健委关于妇幼保健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重要文件,系统梳理开展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评价工作的核心及主要内容。课题组成员发挥各自领域专业特长,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评价维度进行头脑风暴,通过广泛、充分讨论初步形成了用于开展德尔菲法的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评价标准体系,共包括8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

1.2 研究方法

1.2.1 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本质上是一种反馈匿名函询法。本研究先后邀请了医疗卫生领域、尤其是医院后勤管理领域的25名专家,对课题组初步讨论形成的指标体系依次进行重要性、判断依据、熟悉程度评分。本研究中德尔菲法共分两轮完成。

1.2.2 数理统计法

数理统计法是以概率论为基础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导出其概念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本研究通过Excel 2021对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和整理,同时采用SPSS 26.0软件计算不同层级评价指标及权重。

1.2.3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本研究中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采用乘积法来获取。

2

结果


2.1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邀请了25位来自上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妇幼保健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公共卫生管理学院等不同单位或部门的后勤管理者,所邀专家均熟悉后勤管理工作规律并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职称均为高级职称。此外,为确保专家反馈意见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课题研究人员综合选择了来自省内不同地区的专家学者,对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体系进行了多次修改、补充完善。所有专家平均年龄(43.5 ± 8.7)岁,平均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年限(16.13 ± 7.24)年。详见表1。


微信图片_20250328092542.png


2.2 专家积极程度

两轮专家咨询分别发出调查问卷25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100%。在首轮专家调查中,共有18位专家结合自身经验和认知提出了修改意见或建议。专家权威系数较高,达到0.81。专家协调系数为0.15(P<0.001),结果可取;在第二轮专家调查中,共有4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专家权威系数为0.84。专家协调系数为0.07(P<0.001),结果可取。两轮专家咨询结果均表明咨询专家积极性较高,同时参与性也较强。专家咨询反馈结果普遍具有各自专业领域理论或实践经验的支撑,对研究内容较为了解。

2.3 评价指标系统筛选过程

2.3.1 首轮专家咨询过程与结果 根据专家咨询反馈意见以及课题组内集中讨论,在首轮专家咨询结束之后对指标进行了相应完善与修改。

① 鉴于智慧医疗在“妇女全生命周期、儿童全生长过程”妇幼整链式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中所发挥的重要支撑作用,部分专家建议将“设施设备”中增加“后勤信息化平台”“ 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达到四级”“ 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四级甲等”等指标。

② 针对运营安全在后勤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部分专家建议将“运营安全”单独列为“一级指标”,同时在二级指标中增加“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培训考核合格率”“应急预案培训考核合格率”“操作、维修、维保的操作规程培训考核”等指标。

③ 部分专家建议充实完善部分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人才梯队”中增加若干个二级指标,包括“人均人员经费支出”“固定人员占比”;在一级指标“制度文化”中新增二级指标“有鲜明的部门核心文化”“建立完整的设备操作、维修操作规范”;在一级指标“人员管理”中增加二级指标“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完成率”“人员在职深造人数占比”。

④ 此外,部分专家建议删除部分二级指标。

结合首轮专家反馈意见,经课题组内充分讨论,形成了一套由10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的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标准体系。

2.3.2 第二轮专家咨询过程与结果

在第二轮专家咨询过程中,除了对相关指标再次征求意见并确认外,同时还邀请各位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重要性评价采用9级评分。本研究中二级指标综合权重参考值=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在最终确认的10个一级指标中,按照重要性评分加权均数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设施设备”“人才梯队”“制度文化”和“组织架构”。根据各指标重要性评分加权平均数确定一、二级指标权重参考值,经四舍五入后确定一、二级指标最终权重。

在征求两轮专家反馈意见后,专家意见趋于统一。经课题组讨论,最终形成由10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的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标准体系。详见表2。

表2 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


微信图片_20250328092546.png微信图片_20250328092549.png微信图片_20250328092552.png


3

讨论


随着公立医院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医院综合实力竞争更聚焦于精细化管理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层面,高质量的后勤服务是医院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后勤服务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对于分析医院后勤服务运行现状和识别薄弱风险环节,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持续改进,推动医院后勤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价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本研究遴选的专家主要分布于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妇幼保健机构以及大学。每位专家对后勤管理工作较为熟悉,同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两轮专家问卷咨询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且每位专家在两轮问卷中均提出了较为详尽的修改意见。一般认为专家权威系数在0~1之间,值越大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越高[2],本研究中专家权威系数为0.76,提示是一项比较好的德尔菲专家咨询[3]。专家协调系数P<0.001,反映出专家意见的协调性较好,可信度较高。

指标内容具有较好的全面性

后勤管理服务充分体现医院后勤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开展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评价研究对于提升后勤管理水平、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服务不仅体现在医院规模、服务质量等要素上,同样体现在设施设备、安全生产、运营安全等诸多要素中。本研究所形成的指标体系既考虑了一般医疗机构的共性特征,同时也兼顾妇幼保健机构自身的特点,力争做到指标的全面和完整。最终形成了由10个一级指标、33个二级指标共同组成的妇幼保健机构后勤管理评价标准体系。

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不同地区妇幼保健机构支持力度、发展水平、服务能力均存在一定差距,评价方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或完善。同时,受限于课题组研究人员自身能力水平,评价过程与结果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由于本研究尚属于初步探索,仍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验证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晓红,吕桦,任潇潇,等.三级中医医院综合实力评价标准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07):25-27.
[2] 曾光. 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
[3] 战旗,魏水易,顾文华. 德尔菲法在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 药学实践杂志,2002,20(2):122-124.
[4]马如玥,陈志远,周绿林,等.基于三维质量评价模型的县级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24,44(05):40-44.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