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我们需要精通中医的辨证论治规律;另一方面,熟悉并掌握西医诊疗规律,将二者有机结合。”
健康摆渡人,是王彬对自己职业的定位,帮助患者祛除病痛、守护健康的同时,实现医生的价值。
从医至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男科主任、主任医师王彬,工作中始终站在患者角度想问题、定方案,努力为患者提供便捷、贴心、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向公众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科普健康知识。
在中医领域,80后的王彬还属于青年一代。靠着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传承创新,近年来他临床、教学、科研多点开花,用行动践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让青春之花绽放在服务百姓健康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最前线。
“在男科疾病诊疗过程中,我们要从蛛丝马迹中发现问题,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在解决病痛的同时改善整体健康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视频中,王彬身穿白大褂,面带微笑,正在向网友科普中医男科相关知识。
疫情暴发以来,王彬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科普短视频,化身“健康主播”,向公众传播健康理念,普及医疗知识。
不仅于此,作为北京市卫健委健康科普专家,他还将中医临床经验、科研成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先后发表在《健康报》《生命时报》等多家报刊,并多次参与录制央视、北京卫视养生栏目。
谈及科普的初衷,王彬说:“中医男科是一个年轻且神秘的学科,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男性患者得不到正规诊疗而误信偏方,甚至延误病情。因此,我希望通过健康讲座、现场直播、留言互动的方式,把正确的医疗知识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走出认知误区。”
此外,王彬紧跟网友关心的防疫问题,积极转发官方最新防控动态,帮助网友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同时,大力宣传中医防疫知识,并联系多地中医同行开展线上咨询服务。
如今,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再到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王彬已成为拥有300余万粉丝的“网红医生”。其中,在短视频平台,单条最高点击量超过3000万次。
“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
从医至诚、老成持重、博学多识……是许多患者对王彬的印象。
1984年,王彬出生在陕西勉县一个普通家庭。童年的一段经历让他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有一次小中风,去医院挂了很多天吊瓶,总不见好。直到遇见一位老中医,他开了3服汤药让我服用,没想到两三天工夫病就好了。当时就觉得中医太神奇了!”王彬至今仍难掩激动。
2002年,王彬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专业本硕连读,毕业后作为优秀毕业生进入东直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作为全国名中医李曰庆教授学术继承人、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李海松教授传承人,多年来,王彬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两位老师的学术经验,经过自我“消化吸收”,将其逐渐应用到自己的临床实践中。
据了解,男科患者中,有60%~70%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而传统的治疗方式更关注患者身体疾病,而非排解心理问题。事实上,很多身体疾病来源于心理障碍等。
“如果把男科疾病比喻成金字塔,那么塔尖就是生理疾病,中间则是心理问题,而最基础就是患者的社会关系,比如家庭、同事、朋友等社交因素。”王彬说。
为此,王彬积极学习心理学,通过研究和总结,将“生理—心理—社会”三位一体诊疗模式应用于临床,治病、医心相结合,促进身心共同健康。
因效果显著,他收获了众多患者的认可和信任。
中西方医学各美其美
“替往圣,继绝学”,老师的谆谆教诲犹在耳边。在王彬看来,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医传承人,要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不仅要传承好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还要为学生授业解惑,帮助下一代成长。
从把脉到问诊,再到开药方,培养一名中医需要10多年时间学习和积累。王彬常对自己的学生说:“学中医,没有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没有悟性是学不好的,没有理论结合实践是走不远的。”
教学中,王彬注重引导学生读经典、跟名师、多实践,特别是鼓励学生多读《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中医名著,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同时,他告诫学生,不要过度依赖辅助检查,要坚持运用望闻问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引下,融入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诊疗。
此次疫情,中医药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如何实现中西医诊疗的有机融合是王彬经常思考的问题。面对同一种疾病,尽管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治疗方式不同,但目标一致,就是药到病除。
“一方面,我们需要精通中医的辨证论治规律;另一方面,熟悉并掌握西医诊疗规律,将二者有机结合,秉承‘衷中参西巧辨证,身心同治除男疾’理念,将疗效最大化,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王彬说。
谈及未来,王彬期待,中西方医学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