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建县的宁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与河北省的吴桥、东光、南皮三县隔河相望。
区划面积833平方公里,人口48万,已有2270年历史的宁津县也收获了“中国五金机械产业城”“中国实木家具之乡”“中国桌椅之乡”“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和“中华蟋蟀第一县”等美誉。
在这座千年古县的大地上曾有一座清朝百年名医馆“泰和堂”。因拥有深厚中医底蕴的宁津县中医院,近年来在在关注技术优势的同时,不断提升服务理念,从历史文化、价值文化、团队文化、人本文化、榜样文化等五方面,多维度打造医院文化。
2020年12月24日,宁津县中医院分别荣获“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和“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
外化与形
借力“互联网+”打造高效智慧服务
1978年建院的宁津县中医院,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3.1万平米,拥有开放床位420张。年门诊量近15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万人次。
建院43年来,宁津县中医院的历任领导非常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在宁津县中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李志刚看来,中医文化对医院品牌塑造和医院持续发展的影响好像无声细雨,润物无声但却水滴石穿。
李志刚指着医院的院徽向记者介绍道,院徽图案外围的同心圆环表示医院上下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中心的针灸针体现医院的中医特色;药葫芦象征着医院悬壶济世的精神……
李志刚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患者就医始终是刚需,医院的人文建设好不好,一定是患者说了算,便捷流畅的就医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宁津县中医院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互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细分场景,在全市率先推出“智慧医护到家”“智慧中医药房”、开展县级“互联网+门诊慢病”建设试点,优质高效供给全链条智慧医疗服务,全力破解群众“看病难”“流程繁”。
医院依托“医道365”微信公众号,开通“医护到家”服务平台,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母婴护理、专科护理、检验服务、中医项目、康复项目等6大类70项“线上预约、线下上门”延续服务。
“我们通过平合汇集数据、反馈信息,根据群众点单服务项目数据、医护人员服务数据以及患者年龄等,进行精准分析,并对平台进行完善。”李志刚举例道,比如,坚持每月通报订单完成及用户满意度评价情况,并纳入对医护人员的绩效考核管理。
截至目前,医护人员总行程达1.4万余公里,服务范围覆盖全县,已成功服务1200单,实现服务零投诉、零纠纷,系统好评率和电话随访满意度均为100%。
熟悉中医药就诊流程的患者都知道,中医门诊传统服务模式面临着“等药难”“煎药难”“品质保障难”三难问题,为此,宁津县中医院创新推出“智慧中医药房”系统,汤剂品质煎服效率大幅提升。
记者注意到,宁津县中医院的“智慧中医药房”兼有中西药加工和配送功能,规范设置中药房、中药库、煎药室等三个工作区,配有煎药机、膏方机、恒温冷藏库等设备32台(套),医生像工人一样“流水线”作业……
“我们依托‘泰和堂’中医药房,导入‘智慧中医药房’平台,通过互联网与医院门诊系统对接。”李志刚举例道,对于医联体内开展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既可以通过远程系统,由县中医院为群众开展线上诊疗服务,出具电子处方,又可以独自开具处方上传后由县中医院专家审核把关。
“电子处方开出后,随即生成唯一条形码,可实现全过程实时记录、随时追溯。”李志刚强调,由专业药师完成调剂、煎煮分包,然后交快递送货上门,为患者省去排队缴费、排队拿药和煎药三个环节,实现中医药一日内送达,让看病取药就像收快递样方便。
目前已引入486种中药饮片、近900种西药,基本覆盖日常用药品类。平合运行以来,诊疗流程由原来的120分钟缩短至30分钟,累计服务患者14523人次,中医药治疗费27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8.3%、31.5%。
03“互联网+门诊慢病”,助力管理精细化
针对慢病患者科学用药管理难题,依托“互联网+门诊慢病建设试点,探索开创了覆盖复诊、取药、结算的慢病管理模式。
与省内企业合作,建设了德州市首家慢病管理服务中心,设立慢病诊室、慢病药房、慢病结算窗口、慢病管理区、医保政策宣教区等功能于一体的慢病专区,通过“线上+线下”院内+院外”数字化慢病管理,为患者提供诊疗、购药、配送“一条龙”服务。
针对老年患者线上支付难题,宁津县中医院坚持从群众需求侧考量,慢病中心设置了现场取药、药店专柜取药、手机平合沟通后快递上门3种方式,特别是通过拨打电话即可实现复诊购药、医保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在线实时结算,满足了农村偏远地区患者和老年患者需求。
同时,创新“互联网+医疗+医保+医药”慢病管理模式,推动医保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三医联动”,患者就诊、开具处方和配药等各环节,在慢病中心全部实现一站式办理。
自5月9日上线运营以来,累计为慢病患者线上医保支付1150人次,结算医疗费用454828.79万元。
内化于心,
用软件铸造医院人文品牌
在努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同时,如何提升干部职工人文素养,是医院人文品牌建设另一只无形的手”,为此,医院经过多方考察学习,决定在全院实行6S精益管理。
“无论是临床科室,还是医生值班室、或者是行政后勤,每个部门都呈现了出完全不同的整洁氛围,物品的摆放合规合理。”在李志刚看来,对于患者来说,直观的感受就是清爽的就医环境、清晰的标识、有序的流程以及精神抖擞的面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直接的受益就是工作的效率比以前有了质的飞跃。
膏方是中医传统的冬补法,历史悠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它的记载。宁津县中医院自2011年起,已连续十年成功举办中医膏方文化节。
“去年11月12日,我们的第十届膏方节如期举行,与往年不同的是,借助‘膏方节’平台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弘扬‘治未病’养生理念。”李志刚说,医院特别邀请了第三届国医大师山西中医药大学王世民先生参加开幕式,并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拜师仪式,我们医院司书凯、薛立宏两位中医师,正式拜王世民为老师。
为了让医院职工、就诊患者和社会大众有更多渠道了解、学习中草药知识,宁津县中医院建设了中医本草文化园,采用栽种的方式,共栽培近百种中草药植物。自2020年5月创建以来,该园已接待省市级领导、中小学生及中医同道等社会各界人士参观共计100余人次。
与此同时,医院还举办“5.12护士节”健步行、七一”表彰会、“中国医师节”五禽戏、八段锦演出,春节慰问困难职工等一系列活动,提升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向归属感和凝聚力。
责任担当
普及生活处处有中医的理念
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老百姓意识到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性,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引起了世人们的关注。宁津县中医院全员干部职工更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
13天建成全市中医系统第一个标准化发热门诊;
“发热和高危入境人群转运组”行程14万多公里,实施安全转运1310人次,成为全市“第一拆弹先锋”;
率先使用中药预防制剂参与疫情防治,为一线医务人员、高速路口执勤干警、密切接触人群免费发放4205剂中药汤剂,煎制中药饮片2.18万余剂。
2020年2月9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内一科主任韩丽随山东第八批医疗队正式出征武汉,医院及时组织欢送仪式,并在当天赶制视频+图文的新媒体产品,在全县广大群众中产生轰动效应,润物细无声地将医院人文品牌深入千家万户。
“鲁渝协作扶贫秀山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好东西扶贫协作的重要举措。2021年5月9日,内一科副主任郝书锋医生前往重庆市秀山县石耶镇中心卫生院进行为期6个月的扶贫协作“组团式”支医工作;6月14日,康复科医生董俊峰又前往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官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为期6个月扶贫工作。
“这种省级之间的帮扶写作,展示了全院干部职工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文服务点亮文化品牌,不断打造有温度的人文医院,树立了我们宁津县医疗队伍的良好形象。”李志刚如是说。
为让广大群众切实体验到中医药特色技术简、便、验、廉的优势,宁津县中医院线上、线下多措并举,形成宣传合力。
医院坚持每周开展1次以上中医义诊志愿服务活动,并将活动扩大到多村、校园、工厂,使义诊活动常态化。
同时,医院与当地电视台合作,连续12年开办《医道》栏目,每周一期播放关于中医药养生知识及健康科普专题片,与《德州日报》《德州晚报》、《齐鲁晚报》、《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合作,向大众科普节气养生、饮食养生、疾病防治等内容,帮助群众提高养生保健意识。
今年的3月31日,宁津县中医院还面向社会中医养生爱好者进行健康养生培训,为他们免费培训中医刮痧、拔罐、艾灸、五行及十二经络养生常识,能够运用中医常用方法解决常见病症。
“今天的宁津县中医院,人文品牌建设已初规模,全院上下也充满了与患者和谐相处的人文味道。”李志刚表示,下一步医院要不断加大中医中药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中医领域的学术交流,传承和助力中医文化的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