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期间,无论是活跃在赛场内外的中医药志愿者,还是助力运动员登上领奖台的中医医疗团队,亦或是冬奥村里被各国运动员点赞的中医诊所,都吸引着世界的瞩目。和中国功夫、中国美食等中国文化标识一样,中医药也正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张闪耀名片。
20世纪60年代,李小龙在国际社会声名鹊起。李小龙在大荧幕上的形象改变了以往海外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功夫电影从此也被纳入了好莱坞全新的电影类型,同时功夫的英文单词“Kungfu”被收录到了英文字典里,成为传递中国人修齐治平、知常达变、价值观的重要符号。
除了“Kungfu”外,豆腐的英文单词“toufu”,长衫、旗袍的英文单词“cheongsam”,麻将的英文单词“mahjong”,风水的英文单词“fengshui”等,都是中国在这些领域有足够鲜明的特色、掌握足够强大的国际话语权,才让西方国家接受了直接音译词的证明。特别是在北京冬奥村,因为英语“dumpling”与饺子的含义有一定差别,一些外国运动员如今更喜欢使用“jiaozi”这一音译词。这些例子充分表明,当掌握了足够多的国际话语权,就可以改变甚至影响西方国家看待中医药学的方式。
用国际化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医药,一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阴阳五行”“气血”“经络”“五脏”“六气”等中医理论术语,在国际社会看来是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晦涩的。20世纪80年代,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欧明编著了《汉英中医词汇手册》《汉英中医辞典》《汉英常用中医处方手册》等书,至今仍是不少人学习和研究中医的必备工具书。中医药人为中医药走向国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目前,中医术语名词译法尚未形成普遍共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制定的译法权威性较高,但仍有诸多争议,比如“气”,就有“Qi”和“energy”两种译法。
同时我们应当看到,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快, “Qi”“Yinyang”等直接音译的中医理论术语也在逐步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感受是接受的前提,正是因为西方世界看到了中国功夫的魅力,中国功夫才在西方世界声名鹊起,从而拥有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对于中医药走出去而言也是如此。让外国人体验中医问诊的过程,切身感受中医药的疗效,亲自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才能提高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度。
比如在北京冬奥会期间,主媒体中心设立的中医药文化展示空间,迎接着全球来客。他们跟着AI大屏打太极拳,抽取中医药盲盒礼物,看人体经络穴位三维演示,这就是世界“感受”中医药的第一步。再比如我们在世界各地设立的中医药海外中心,就是搭建了一个让外国人“感受”中医药的窗口。
可以预见,蕴含着中国哲学智慧、凝聚着中国人价值理念的中医药,将迈出更加自信的步伐扬帆出海,成为又一个特色鲜明的中国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