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七化:专科化、产品化、社区康养化、消费化、智能AI化、生活化、合规化。
后疫情时代,患者的需求在发生改变,中医诊所、中医馆也不得不寻变、求进,未来中医馆将会出现“专科化、产品化、社区康养化、消费化、智能AI化、生活化、合规化”七大发展趋势。
01|中医专科化
中医专科化一定是今后的大方向,未来的中国医疗市场,专科医疗将成为增长最为迅速的细分市场,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连锁医疗机构均为专科医疗机构。专科,就意味着针对不同的器官和系统、或患者性别和年龄,专科目标市场也比较明确。
但是很多中医馆在发展特色专科时还是会遇到不少的阻力,最大的阻力往往来自于医生。医馆的创始人管理者往往与医生有这方面的分歧与思维冲突——管理者认为部分中医师都不肯干专科,不肯以患者需求出发,而是想要满足自己的学术喜好追求,只想专治疑难杂症。而医生也会认为管理者不懂医疗,中医不需要标准化打造。
中医经常受到外界的质疑,有的一些西医会认为中医缺乏科研及基础研究的支撑。不过,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便于形成完善的诊疗方案,也易于积累资料和技术,能够提升中医的影响力与学术地位。并且,唯有朝着积累研究、聚焦细节的精细化专科方向发展,中医才有可能实现稳定疗效。
对于青年医生来说,专业的精准定位可以使其在接诊时形成专科思路,病例归纳整理的条理性提升。同时也能够帮助青年医生快速树立自己的品牌,突破“坐冷板凳”期没有病人问津的状态。
因此,中医馆应该要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做优做强,如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等专科专病。结合个人技术特点以及市场前景,去发展适合自己的特色专科,探索“西医无能为力但中医又很擅长”的专科。
例如深圳,其中医机构在单病种专科方面领的探索就相对比较成熟,在皮肤美容、妇科、儿科、疼痛、康复、老年病等专科领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中医机构;有做纯推拿专科的通透堂,实践出了一套标准化的推拿技术体系;有做女性生殖健康管理的有玺医疗,以中西结合的方式提升差异化经营能力。
除了中医专科机构,很多中医全科/儿科机构也在优势病种专科上有了探索与布局:
成都的寇小儿在儿童疑难病症上进行了专科化、标准化的打造,如儿童鼻炎、腺样体肥大、多动症、呼吸道感染等儿童高发病症,中医治疗的效果往往比西医好,这些病种在寇小儿已形成了临床路径,以及标准化、可复制的专病专科解决方案。 “中医馆上市第一股”固生堂近年来也在积极拓展生殖专科,疫情后他们成立了固生堂广州沿江分院,聚焦女性健康与医疗服务,之后他们计划在全国多个城市筹建更多的生殖专科门诊。 深圳大通中医馆根据每个青年医生的技术专长,设置了多个特色专科门诊,例如中医辅助生殖门诊、睡眠与结节门诊、疼痛门诊、中医女性健康门诊、干眼症及儿童近视防控门诊、肠胃门诊、小儿鼻炎腺样体门诊等。
不过无论怎么探索打造特色专科,都必须要在全科思维下的指导下进行尝试,毕竟中医是天然带有“全科属性”的,它强调的是整体的人而非单一的病种,这也是发展中医专科时需要注意的方面,不要割裂地看待问题。
02|中医产品化
目前大部分传统中医馆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医生开出的处方,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开药在哪里都能开,这导致中医馆缺乏核心竞争力,也难以打造可复制的连锁中医馆。而且,今年4月全国首次中药饮片集采正式启动,这意味着之后中医馆在中药这块的利润空间是会逐步受到压缩的,单纯靠开药‘药占比’较高的中医诊所未来的竞争力会减弱。
数据来源: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诊锁界数据库
因此,开医馆一定要有产品化思维,做好一个产品胜过一个医生看一天的病人量。
一个标准化、流程化的产品体系,可以为医馆赋能、为青年医生赋能。产品不仅仅只是一个产品,它还可以是专科特色医疗服务,或者一套慢病管理项目以及解决方案,总之它一定是围绕着“患者为中心”,以经典文化为基石,产品化思维也是为了更好地将中医文化传承。
之前传统的1.0版本“老中医模式”,依靠老中医的技术很容易出现断层,而2.0版本“青年医生模式”也是留不住人,人才培养出来要么被挖走要么另立门户了。而3.0版本的模式,意味着中医馆的传承不再仅仅只是人的传承,而是物(产品、院内制剂)的传承,是产品标准化、流程化打造、推广和实践应用。
目前,很多头部的中医馆都在探索如何将国医大师、名医的技术实现产品化,将临床技术转化成院内制剂,经典名方的产品化、标准化。
产品化并不意味着简单搞几个膏方、香囊、艾灸就完美实现了。一些机构为了能让这些经典名方名药让更多年轻人接受并喜欢,他们纷纷尝试探索名药换新,例如同仁堂知嘛健康,将曾经的乌鸡白凤丸改头换面成玫瑰白芷小红罐膏方,贴近年轻人的消费需求(颜值高、功效更简单直接、复购用户的口碑效应),成为他们店里的大爆品。
但无论如何创新,产品都一定要结合医馆自身真实的医疗需求,要根植于病案的累积,结合医馆诊疗特色、定位,有些时候最好的产品经理应该是医生本人。通过产品去服务好自己的患者,解决患者的核心问题与养生需求,而不是跟风——别人卖什么也学什么。
同时,中医产品不能单纯只是产品,而是要形成一套解决方案,这其中包括了饮食的管理、药食同源、运动方案、环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维度。因为往往现在我们很多中医馆面临的问题不是缺产品,而是产品能不能卖出去——是缺乏产品和服务的融合。
秉正堂鼻用香囊
03|中医社区康养化
2023年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首次出现人口负增长,老龄化进程加速,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预计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中医馆医疗服务必须得面对人口结构的转变,发挥中医独特的优势。在治未病方面,中成药具有治疗加调理的作用,能够针对一些潜在老年疾病进行预治疗及调理;在老年康复和护理方面,通过针灸等手段能够协助中风偏瘫等病人更快恢复。
固生堂去年收购的国宗济世中医医院 、上海千诚护理院,都是以中医康养、慢病健康管理、康复护理为主。中医慢病健康管理越来越重要,老龄化的严峻带来的体量庞大的老年人慢病管理、康复护理医养需求,“老龄化全方位医疗保健”逐渐成为刚需,无论是大型连锁医疗集团还是单体小医馆,都不得不重视并顺应这一趋势。
以中医、中药为切入点,链接养老服务,既不偏离主业,又能提供特色养老服务和新的盈利增长点,中医馆+养老近年来成为中医馆发展的新趋势,有不少大型机构已开始入局。不只是固生堂,老字号中药企同仁堂也开始在护理、康复上发力。目前为止,同仁堂已托管、划转 6家社区医院,其养老板块也在积极拓展康养生活馆、社区健康驿站、旅居健康养生馆等业务。
大型综合中医馆凭借其优渥的资源,让中医馆与养老护理机构相互引流协同发展;一些规模较小的单体中医馆,在提供看诊、开药、理疗等中医服务的基础上,也开始附加养老服务中心的功能。从目前养老护理的行业状况看,老年人到医院长期住不现实,到养老院住往往又难以享受正规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由此,诊锁界认为,“中医馆+养老服务中心”经营模式将重塑养老服务市场,尤其是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个性化中医诊疗和护理服务,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
政策的东风也在吹个不停。各地近一年来的十四五健康规划中,逐步重视在“医养结合”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将其纳入项目管理,或在医保报销上给予倾斜,以起到医疗控费作用。同时多地也开始加强对养老护理人员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在人才端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
04|中医消费化
经过疫情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中医馆开始尝试脱离对医保的依赖,往消费化、自费业务与项目方向转型。
美团医疗中医类的健康消费呈飞速增长的趋势,美团医疗将今年定义为他们的“消费医疗元年”,他们认为其平台消费者的医疗健康消费需求开始从传统的“治疗”向“预防”转变,中医健康消费作为重要的赛道也被他们重视,关于“未病”的医疗内容日搜索量高达2000万次。
中医美容是中医消费化的重要发展突破口之一,政策的放开带来了发展的机遇,2020年,国家卫健委发布《医疗美容主诊医师备案培训大纲》,提到:中医美容医师的执业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泛,中医师可以干西医皮肤科的所有业务,像微创疗法、中医美容融合现代无创美容技术等诊疗手段都是可行的。
很多中医诊所在此之前,就有了多年的深耕与探索:
石兴凯中医门诊,通过中医经络减肥、中医养生等核心项目,发展中医消费化的特色模式,在深圳、福州、厦门、上海等地均有连锁分布。 汉棠汉方在西南地区打造中西医结合“双美模式”,是轻医美创新代表,有标准化的汉方美容养生项目打造。 成都的川派女子中医,做的是医美养中医医疗连锁,聚焦社区,在新中医+新经济+新零售+新网红等多个维度去进行品牌标签的创新。
除此之外,职场上班族的职业劳损、腰颈肩酸痛、运动损伤、青少年脊柱侧弯等领域也迎来市场活力,很多中西医结合的脊柱专科中医门诊近年来发展迅速,例如广州的龙脊康、成都的铃医脊科、上海的正中脊、深圳的正曲中医等。
疼痛专科也是最适合消费化以及摆脱医保依赖的专科之一,近年来中医馆做“降维”消费化逐渐形成趋势。深圳的通透堂是聚焦推拿专科,切入疼痛管理市场;都荟健康中医门诊则是以外治调养为主。
越来越多的中医机构,进行从医疗到消费的下沉,以及从医疗到大健康圈层的延伸。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消费类、生活级的机构往医疗的门槛靠近,医疗与消费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很多中医养生馆和推拿按摩店升级为中医诊所或中医门诊部;也有部分消费类机构在中医推拿养生标准化打造方面有了很大突破,快速扩张,例如常乐推拿、郑远元、颐尔康等,颐而康甚至还成立了颈肩腰腿痛二级专科医院,以及多个门诊,专门针对各类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疾病、腰肌劳损、骨质增生、风湿、膝关节炎、软组织损伤、骨质疏松症等颈肩腰腿相关疾病实施辨证施治。
05|中医智能化、AI化
中医智能化、Ai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基层培养人才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的使用,就快速地培养出一个年轻的名中医。
今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扩大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供给……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应用”。国家文件首次提出在乡村医疗机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既是决策层对日臻成熟的医疗AI的便捷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充分认可,也是乡村医疗实现破局发展的必要之举,更充分说明医疗AI的应用已经走过探索期,即将迎来大规模的全面应用。
医疗机构不应被动地静待数字技术和Ai颠覆行业人力现状,而是需要主动引进及应用能够为员工提供教育、及支持帮助的系统,以获得竞争优势。
很多中医机构都在纷纷尝试用Ai赋能,提供系统化、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例如榕树家打造智慧中医大脑“素灵”;江西上饶的慈脉中医探索“青年中医+中医Ai”的经营模式,已经有了较为体系化的实践;问止中医此前也在大力探索“Ai联盟”;初芯堂中医诊所在智能中医检测和家庭医生健康管理融合方面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大经中医开发临床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帮助临床医生智能辨证、开方;磁恩堂中医连锁诊所在成都开了第一家中医机器人诊所,用的是物理因子技术,实际上改变了传统的社区康复以及康养项目对治疗师和医生的依赖。
Ai作为一种颠覆性的数字化力量,能够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人工智能为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好处,而非威胁。
医疗系统面临的挑战是对整个医疗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使人类和机器能够协同工作,以及使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任务。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医疗工作者不再从事常规但易出错的工作任务,而是侧重于对机器产生的结果进行解读和给出反馈,需要靠医生所掌握的医术去将这些疾病进行深化的分析融合,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
06|中医生活化
“中医,是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中医生活化的核心以及目的是为了让患者积极参与到个人健康管理中,为自己的福祉和长期健康状况承担更多责任。生活化的本质是“治未病”——在衣食住行方面,怎么样用中医的观点让人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到健康或者防治今后产生的疾病。
要让更多人接受中医就需要将中医的产品与服务融入到最自然的生活中,让用户以零门槛的方式完成健康管理。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让人们在逛街过程中、或是办公空余时有个休息的场所,形成中医健康服务新场景,中医奶茶、中医药膳就是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尝试。
将中医药的精髓与人们的消费生活相结合的新健康产品逐渐成为传统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突破口,中医药通过与其他产业跨界合作探索,除了中医药新式茶饮还衍生出中医零食、养生药膳等新产品,同时也出现了养生保健、健康体验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新业态。
与此同时,“药食同源”“食疗”理念逐渐受市场关注,尤其是燕窝、黑芝麻丸等产品热销。全国保健品市场,包括“药食同源”在内的产品产值已达3000亿元以上,每年以14%的速度增长。最后提醒一句,虽然药食同源市场前景很火热,但中医馆在探索开发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注重食品安全、食品包装上的合规问题!
07|中医合规化
“合规”是基层医疗发展最大的障碍,大部分民营医疗机构能够存活下来,一定程度是因为游走在灰色地带。接触到的好几位投资人告诉我们:“合规”已成为当下民营医疗资本化道路上巨大的挑战。很多投资人虽然看到了中医馆发展的广阔前景,但有时不是他们不想投,是他们不敢投。只有“合规化”这条前提稳住了,才有机会去谈市场前景、商业模式、盈亏平衡周期等。
中医馆合规化有两个层面,一是法律法规的合规化,合规经营;另一个是医疗规律的合规化,回归医疗本质,做医疗质量安全体系。要有“合规底线思维”去经营机构,具体来说包括:
“中医馆上市第一股”固生堂对合规化十分重视,他们特意打造了一个“智慧医保监管系统”,进行智能审方与监督,有违规现象系统会立马拦截,对物价规定、不合理用药、过度诊疗、按病种开药、支付范围、超量开药6大方面进行监督,这样的监督机制需要靠系统来实现,不与人性去做斗争。监管尺度随着社会治理、居民价值观的提升会越来越收缩,民营中医馆必须更加的合规化经营。
合规化背后体现的就是中医馆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疫情后,越来越多的中医馆从单纯追求规模与数量,逐渐转变到追求价值与效率,中医馆扩张的核心指标不再是聚焦拥有多少家门店,而是聚焦拥有多少客户,具体扩张策略也大多变为自身门诊效率不断提高或者技术、产品、品牌等输出频次提升。中医馆想要长期可持续发展,还是需要去建立品牌价值,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依靠产品、服务、文化价值观去驱动机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