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多次更名至1959年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学校共有33个学院/直属系,31个研究院,12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23个直属单位,5个直属企业。在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上海交大位列全球第47名,位列中国大陆第5位。
01 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于挂牌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这是校级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研究院基于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与医院自动化机器人三大研究方向,建设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医院自动化与高通量机器人,微纳系统,感知与认知,智能复合材料,生物电子、生物混合与仿生系统,生物光子学,精密机电与制造及机器人视觉与影像介入十大中心。 院长:杨广中 杨广中教授于1991年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他是Science Robotics的创刊者和主编,并任英国机器人与自控系统协会顾问委员会主席。他荣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FREng),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FIEEE),英国工程科技院院士(FIET),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FAIMBE),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院院士(FIAMBE),医学图像计算与计算机辅助干预学会会士(FMICCAI),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研究优异奖。他创立了著名的帝国理工医学院的哈姆林中心,2017年被英女皇授勋英国国家勋章(CBE),是首位获此殊荣的大陆科学家。 常务副院长:陈卫东 陈卫东于1990、1993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工程系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出站留校任教。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精密机电与制造中心主任:徐凯 徐凯为工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在清华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09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期间获哥伦比亚大学最高奖学金,2008年获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博士论文获评哥伦比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他担任机器人学顶级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副编辑。常年担任多个一流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受聘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工程与临床应用分会委员会委员,受邀担任国际标准组织ISO/TC184/SC2/JWG9国际专家。 0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896-1952)、震旦大学医学院(1911-1952)、同德医学院(1918-1952)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立项。200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新的由教育部、上海市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进入“985”高校行列。 2010年11月,学院成为卫生部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第一批十个重点高校中的一员。医学院包含25个学院(系),12所附属医院。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有临床医学八年制(授予博士学位)、临床医学八年制(口腔医学方向,授予博士学位)和8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生物医学科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技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 03 上海交通大学有12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如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等。 作为上交最大的临床教学医院,瑞金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医院之一,自2010年起相继在胰腺外科、心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胃肠外科等多个领域内开展机器人手术。据报道,十余年来机器人胰腺手术完成超2000例,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各家机器人情况统计如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手术机器人使用情况 (不完全统计,医健AI掘金志制图) 研究资源加上临床资源,使得上交大形成了孕育手术机器人的土壤,如上海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都在临床上使用了徐凯教授团队研发的术锐单孔手术机器人。 04 (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 用于人工耳蜗抱轴电极微创植入的智能手术机器人及核心组件包括:末梢结构的传动系统设计及优化;微力传感器设计与研发;多自由度植入装置的设计与研发;智能自适应推进模式的实现。 面向眼眶狭小手术空间内高精度、高负载、多自由度操作要求,合作并研制眼眶外科手术机器人以解决基于内镜导航的眼眶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关键技术,开创精准微创眼眶手术。以及针对颅颌面畸形整复手术精准截骨的难题,合作研发颅颌面飞秒激光精准截骨手术机器人,将使颅颌面截骨手术更加精准、微创和安全。 (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 合作研制了多器械协同递送心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医生在手术室外可通过X射线图像的引导操控机器人进行介入手术,保护医生免受X射线辐射,并开展了动物实验。 合作研发磁共振影像引导的血管介入机器人,重点突破超静音驱动、多信息传感及系统集成,以期实现更加安全且精准的机器人辅助血管介入诊疗。 合作诊断肺外周结节的气管镜机器人,在在体实时多模态成像、形状感知与微创介入等方面已作出了不少拓展。 (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联合研究中心 针对经输尿管肾内介入手术的若干临床难题, 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与仁济医院合作研发了经输尿管肾内介入诊疗机器人,实现医生主从操控,避免医生遭受X光辐射,突破了经输尿管肾内手术机器人力反馈难题。实现了肾内压力的无创实时估计,,解决了传统手术过程中无法监测肾内压力的临床难题,对提高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内窥镜影像的病灶诊治问题中,围绕 “数据、算法、系统”三大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提出了影像数据增强技术,小样本问题智能算法,构建了病灶筛查辅助系统,从而提高内窥镜下病灶检出率,缩短检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