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联合国家医保局近期密集出台一系列医疗人工智能收费政策,为整个行业注入一针强心剂。其中,《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了84个AI医疗细分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提供规范化发展路径。更关键的是,国家医保局首次将AI辅助诊断技术纳入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破解了医疗AI“如何收费”的难题。新政策允许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为AI医疗软件提供了合法收费通道。
01 政策破冰:为AI医疗铺设快车道
过去十年,医疗AI领域经历了从热捧到质疑的波动周期。无数创新技术因无法实现商业化而折戟沉沙。2025年,这一困境有望彻底扭转。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重要政策,首次确立AI辅助诊断的收费依据,打通了关键技术的价值转化路径。新政创造性地采用了“扩展项”模式: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等项目中设立“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使用AI辅助的医疗服务按照对应主项目价格收费,不再向患者额外加收费用。这种定价策略巧妙平衡了技术创新与患者负担。一方面承认了AI技术的临床价值,另一方面防止了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医院可以选择培养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也可以选择使用人工智能参与到诊疗的过程当中。”配套政策也在持续完善。2025年4月,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卫健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明确提出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支持医药大模型技术产品研发。一系列政策密集落地,标志着我国AI医疗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推广,医疗AI企业终于可以合法合规地通过提供服务获得收入。
02 三类受益最大的医疗AI产品
(1)AI辅助诊断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
AI辅助诊断系统成为此轮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这些系统能够快速、全面地检索和梳理相关研究,构建特定疾病或诊疗问题的“证据拓扑图”,帮助医生更精准地进行诊断。在湖南省人民医院,DeepSeek平台累计处理请求量达427万次,日均活跃用户(医护人员)1237人。在检查、检验报告解读方面,医师调用AI辅助解读量占比高达63%,极大缩短了报告解读时间。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AI在影像诊断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长沙市第一医院的应用数据显示,AI辅助诊断使肺结节阅片时间缩短40%,微小病灶识别率提升25%,准确率超过95%。在胃镜检查方面,AI系统可将盲区率降低约16%,临床预判与病理结果符合率达96%。政策明确支持AI在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专病智能辅助决策、基层全科医生智能辅助决策等场景的应用,为这类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慢病管理与诊后康复平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管理成为医疗系统的重大挑战。新政将人工智能慢性病管理、诊后患者康复管理等成熟安全的服务,纳入现有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智能慢病管理平台能够分析患者的健康状况、疾病诊疗、生活习惯等数据,生成个性化管理方案。AI技术还能为出院患者提供个性化随访、健康监测、药物管理等服务,提升患者依从性、优化康复效果。以安徽省推广的“智医助理”为例,该系统已覆盖全国692个区县超7.3万个基层医疗机构,累计提供超10亿次AI辅诊建议,规范病历超3.8亿次,覆盖疾病数量超1800种。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引入AI系统,实现了慢病管理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一些诊所通过签约慢病患者,年留存率达到92%,衍生用药消费占比从35%提升至68%,实现了从“卖药”向“服务收费”的转型。
(3)手术机器人与介入治疗辅助系统
手术机器人是医疗AI领域的又一重要分支。新政虽然对手术机器人收费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但依然为其提供了合法收费路径。国家层面规定,公立医疗机构采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化系统辅助手术操作的,应按照智能化系统的实际功能,以手术项目价格为基础上浮一定比例加收,不再单独设立收费项目。各地已开始探索具体收费标准。湖南、山西、内蒙等省份先后发文,明确根据参与完成手术的程度不同,分别以手术项目费用的40%、80%、300%进行加收。河南省则规定,手术机械臂完成手术核心操作步骤的,按照300%加收。虽然目前手术机器人系统尚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但政策已为其留出发展空间。随着技术普及和成本下降,手术机器人有望在更多医疗机构推广应用,让更多患者受益于精准医疗。
03 医疗AI产业的挑战与对策
数据孤岛与系统割裂
医疗AI发展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数据孤岛与系统割裂问题。医院医疗数据通常分散在HIS、LIS、PACS和EMR等多个独立系统中。这些系统间数据格式不一、互联互通性差,形成“数据孤岛”,阻碍AI发挥全局数据分析能力。医疗数据中约70%为非结构化数据(如病历文本、影像资料),缺乏统一标准,质量参差不齐。AI依赖高质量标注数据进行训练,若输入数据不规范(如手写病历字迹模糊),模型预测偏差将直接影响临床决策。针对这一问题,需加强医疗数据标准化建设,推动医疗机构数据治理能力提升。目前,三甲医院因数据治理能力较高,更容易让AI产生作用,这也是为什么DeepSeek本地化部署主要集中在三甲医院的原因之一。
医保支付政策的不确定性
医保支付政策是医疗AI商业化的关键环节。目前,各地对AI医疗的医保支付政策存在差异,给企业市场拓展带来不确定性。例如,湖南省医保局明确规定医生开具处方应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问诊,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这一规定限制了AI在处方生成方面的应用。另一方面,国家医保局表示,对于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医疗服务,统一按照对应主项目的价格进行收费,相当于原价格中用于支付医务人员服务的费用,随着“人工智能”对“人的智能”逐步替代,转而用于支付购买第三方技术服务。企业应密切关注各地医保政策动态,选择支付政策明确的区域和应用场景率先突破。
临床应用风险与伦理挑战
医疗AI的临床应用存在一定风险,特别是误诊责任认定问题。报道显示,某诊所曾因AI误判心绞痛为胃病,赔偿患者12万元。这一案例警示,AI结论必须经执业医师签字确认。隐私数据保护是另一大挑战。政策要求,未通过国家医疗信息安全认证(等保三级)的诊所,禁止存储患者电子病历。医疗机构在引入AI系统时,必须确保数据合规性。针对这些风险,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AI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护人员培训,确保AI系统规范使用。同时,选择通过国家医疗信息安全认证的AI产品,确保患者隐私数据得到有效保护。
04 未来五年医疗AI发展趋势
基层医疗市场将成为新蓝海
随着政策强制要求推进,基层医疗市场对AI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家卫健委规定,2025年底前,县域诊所AI问诊系统覆盖率需达80%,未达标机构将取消医保定点资格。这一政策将极大推动AI在基层医疗的应用。此外,接入省级慢病监测平台的诊所,每位签约患者还可获得50元/年财政补贴,为基层医疗机构采购AI服务提供了资金支持。基层医疗机构规模小、预算有限,对成本较为敏感。针对这一市场特点,AI企业正在推出更经济的产品形态。2025年,区域商业公司推出租赁模式,AI问诊系统月费低至300元,大幅降低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使用门槛。
AI医疗软件向专科化、个性化发展
当前AI医疗正从全科服务向更复杂专病领域纵深拓展。科大讯飞发布的星火医疗大模型V2.5国际版,在全科诊疗能力基础上,可实现深层次专科诊断推理,在心血管内科、儿科、呼吸内科等临床诊疗场景中,综合诊疗能力达三甲医院主治医师水平。AI健康管理服务也正走向个性化。讯飞晓医APP打造个人数字健康空间,为求诊人士提供覆盖“看病前、用药时、检查后”三大健康场景的个性化健康咨询服务。目前,讯飞晓医下载量已突破2400万,累计完成超1.4亿次AI咨询量。医生个性化AI分身也是重要趋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毛洪京医生开发了自己的AI分身——“毛洪京医生智能体”,自2024年10月以来已服务超200万人次的失眠患者,成为不少浙江人的“睡眠小助手”。
医疗AI收费模式多元化演进
随着政策明朗,医疗AI收费模式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主要收费模式包括按次收费、按年订阅和设备租赁三种。慢病管理平台正从“卖药”转向“服务收费”新模式。一些诊所按199元/年收取管理费(含12次AI随访+4次医生面诊),利润率较药品销售高出20%。数据资产变现成为新的收入来源。例如,四川连锁诊所将脱敏后的慢病数据出售给药企,年增收超80万元。随着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推进,这一模式有望为医疗机构带来更多收益。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已经让实体胶片成为过去。新政首次统一将实体胶片从项目价格构成中剥离,由患者按需选购,不捆绑收费。这一切都预示着:医疗AI的真正爆发即将到来。
参考资料
雪球:《柳药集团AI医疗预诊断系统"医智通"开启收费服务(转)》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178号建议的答复》
今日头条:《DeepSeek颠覆医疗诊断,AI医疗时代奇点已至?》
HRB蓝网:《让收费更规范 看价格项目“一张表”如何带你明明白白就医》
河南省医疗保障局:《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31118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