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场

国内康复服务行业的双重拐点,千亿蓝海市场迅速扩容

发布时间:2022-05-17 来源:翔宇医疗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四十年走出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之路,行业发展迎来产业拐点与政策拐点


❶ 我国康复行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萌芽阶段(解放至1957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尚无“康复医学”的概念。由于学科领域不清晰,专业人才匮乏,独立的康复医学科的科学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国家百废待兴,为了满足人们对伤病的治疗和疗养需求,康复医学的摸索仅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大城市少部分开展。

前苏联援助我国建立了以理疗、体疗和疗养为主体的康复相关体系。

1954年—1957年间原卫生部在北京、沈阳先后举办了理疗培训班和体疗培训班,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以南登昆、缪鸿石、冯玉书、黄桦、唐德修等为代表的理疗专家和以曲绵域、周士枋、卓大宏、范振华、陈庭仁、赵翱、吴慧敏等为代表的运动医学和体疗专家。

我国还选派了一批学者到前苏联攻读副博士学位,这些学者成为了我国康复医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起步阶段(1958-1989 年):



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引入我国,我国康复医学的学科名称应用始于1982 年。

当年,国家卫生部选择若干机构试办康复医疗中心,中山医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康复医学研究室。1988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落成标志着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起步。



提升阶段(1989 年-2008 年):



1989年,卫生部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建立康复医学科,是综合医院必须建立的12个一级临床学科之一。

1991年,《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出台,残疾人的康复工作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并在“九五”、“十五”期间,将康复行业的建设由点向面推开,二十余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成立康复服务机构。



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大规模伤员康复医疗工作启动,激发了政府和公众对于康复医疗的重视,促进了多个康复中心项目启动。

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中提出“防治康”三结合的方针,将康复行业的发展列为重点任务。

“十二五”后,我国多省开始启动三级康复试点工作,探索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上世纪 80 年代正式起步以来,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已取得巨大进步。

2010年起,国家首次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9项康复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标志康复医疗正式得到政府支持,成为基本医疗服务建设的一部分。

为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满足广大参保人员对康复医疗的临床需求,2016 年,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将“康复综合评定”等20项康复项目也纳入医保,展现了我国对康复医疗价值逐步认可的趋势。

康复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其他社区中心是我国康复医疗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政策对公立及民营康复医疗机构的开设均设置了相应标准,对建筑、床位、人员、科室与设备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康复医院、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和护理中心。

目前暂不设一级康复医院,由基层医院提供基本康复、护理与居家照护等相关服务。

目前三级康复医疗体系格局初现,支付模式尚待明确。结合国际经验来看,我国不同类型的康复医疗服务基本已经覆盖了从急性期、康复期到长期照护的需求。

分布呈正三角式,顶端的早期介入、急性期及危重症康复机构因专业性要求高而相对较少,终端的普通康复、社区照护和居家养老类服务边界模糊,格局较为混乱。

三级康复医疗体系格局已初步构建,但未有清晰的梳理,机构间定位还未完全分离。

同时,发达国家医保模式以按病种支付或按疗效支付为主,并根据国情在康复领域作一定改革与创新以控制费用支出。

而我国还处于医疗保障支付从总额预付制整体向DGRs(疾病诊断相关分类)与DIP(按病种分值付费)转变的试点和推广过程中,康复领域的特定支付方法和范围暂未定论,各地均不相同,尚待明确,未来可能会参考美国的 FRGs-FIM模式发展



 我们认为,我国的康复行业已经逐步进入第五个阶段,即高速发展期



核心的代表性拐点是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核心的“产业拐点”以及以《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为核心的“政策拐点”:



产业拐点:消费升级推动老龄化社会康复需求觉醒。



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2.5 亿,且其占比逐年升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为 2.64 亿,占 18.7%,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1.9 亿,占 13.5%,已经呈现了较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且会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

在消费升级趋势和健康意识普及的大环境加持下,老年人将更加注重生命质量,康复医疗得到重视,成为极有增长潜力的黄金赛道。



政策拐点:康复医疗迎来政策顶层设计文件。



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残联八部委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 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

《意见》奠定了下一阶段康复事业高速发展的基调,强调了三级康复网络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康复早期介入、多学科合作和疑难危重症康复的重要性。

《意见》提出到 2022 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每 10 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 6 人、康复治疗师达到 10 人,到2025 年,每 10 万人口康复医师达到 8 人、康复治疗师达到 12 人的目标。目前来看,距离该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中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为千亿级,景气度极高



康复医疗产业链较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上游是康复器械、药物生产商;中游是康复医疗机构,以及部分出售康复药物及器械的零售药店等机构;终端则是需要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

康复治疗机构可分为:康复医院(康复专科医院)、康复科(综合医院中 的康复科)、康复门诊(康复诊所)、康复医疗院、准康复医疗机构(如长期留治机构、病残护理院等)等。

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增速高于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15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4.9%,预计未来仍将以19.1%的复合增长持续快速扩容,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70亿元。



微信图片_20220516165741.jpg


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毕马威分析,中国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服务总收入 2011 年为 109 亿元,2018 年为 583 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26.9%。以 2014-2018 年 20.9%的年复合增长率估计,康复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 2021 年为 1032 亿元,其后结合群众康复意识增强,将以更高的速度继续增长,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207 亿元,千亿市场亟待挖掘。



综合医院与康复专科医院服务总收入伴随卫生总费用不断上涨而稳步提升。2010 年中国康复医院总收入为 25.60 亿元,2015 年为 70.21 亿元,5 年 CAGR 为 22.27%,2019 年增长至 160.06 亿元,4 年 CAGR 为 22.88%。


微信图片_20220516165719.jpg



►国内康复服务市场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



康复医疗行业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尤其是住院服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服务的利用显著增加。



数据显示,2010-2019 年间,我国康复医院门诊人数从 532.6 万人增长至 1149.7 万人,年均复合增速达 8.9%,2018 年门诊人数首次突破千万人次,2019 年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总量高达 3468.9 万人次。


同期,康复医院出院人数从 20.4 万人增长至 89.0 万人,CAGR 约为 17.8%,2019 年医院康复医学科出 院总量为330.1万人次。其中,康复医院的服务提供量占医院康复医学科总量约1/3左右。


 不同康复需求群体均呈现增长趋势



中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根据《柳叶刀》研究统计,2019 年我国康复需求总人数达到 4.6 亿人。

分疾病看,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数量最多,2019 年达到 3.2 亿人,其次为感觉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人群分别达到 1.4 亿人和 0.6 亿人。

分群体看,康复医学对应的患者人群主要包括术后康复群体、残疾人群体、慢性病患者群体、年老体弱群体、产后恢复群体等。



术后康复群体:



手术后康复人群主要来自心内科、骨科、神经科等。根据《国家康复医学专业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在 1897 家样本医院的康复医学科主要收治病种中,脑卒中出院 45 万人次,占比 31%,脊柱关节退休性变出院 35 万人次,占比 25%,骨折及运动损伤、脑外伤、脊髓损伤、关节置换术后的出院人次分别有 7.3、 4.2、3.7、1.3 万人次。

被调查的综合医院中 2018 年骨科早期(术后 24-48h 内康复介入)康复开展率为 8.69%,其中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早期康复介入率为 36.21%,脊髓损伤术后早期康复介入率为 26.70%。

神经内科病房早期康复开展率为 11.79%,其中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介入率为 25.25%。重症医学科病房早期康复开展率为15.85%。



微信图片_20220516165703.jpg



以脑卒中为代表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数量持续上升,我国拥有庞大的神经康复市场,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康复医疗服务需求将持续增加。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脑卒中患病人数已达1600万人以上,并呈现发病率逐年提高、患者年轻化的趋势。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持续增长的趋势决定了康复治疗在神经康复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刚性康复医疗需求将持续上升。



残疾人群体: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调查结果数据显示,1987年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约5164万人,到 2010 年末已达 8502 万人,预计 2020 年我国残疾人数突破 1 亿。

据《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及残疾儿童为1043万,只有不到 10%的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

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及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升,残疾人康复需求人数将快速增长,残疾人康复服务前景十分广阔。



慢性病患病群体:



根据灼识咨询预测,2024年中国的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将达到 3.8 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人数将达到 1.5 亿人,慢性肾病人数将达到 1.4 亿人,糖尿病人数将达到 1.3 亿人,乙肝丙肝人数高达 1 亿人。

慢性病具有病程长、费用贵、中后期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是当前我国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点,随着健康教育的逐步推开,公众健康意识提升,慢性病康复市场将被开拓。



年老体弱群体:



65 岁及以上人口更是康复养老服务领域关注重点,早在 2000 年我国 65 岁及其以上人口比重已经达到 7%,老年型结构初步形成。

根据《2018 年度中国养老第三支柱发展元年报告书》,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预测,到 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4.87 亿,占总人口的 34.9%。

同时,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18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 77.0 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 68.7 岁;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 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过 4000 万人,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



微信图片_20220516165648.jpg


产后恢复群体: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呈下滑趋势,但配合二胎与三胎政策的推出与深化,根据雪球网,2020 年仍有 1200 万新生儿,可粗略估计有 1200 万产妇具有产后康复需求。

科学的产后康复对于帮助女性恢复身体机能、持续母乳喂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产后康复市场有望持续增加。



 康复服务的供给缺口持续存在


▐ 康复专科医院数量有限,公立机构增长缓慢。



目前在我国三级医疗康复体系中,康复医疗资源主要为疾病急性期患者服务,也就是集中在三级综合医院。

据卫健委发布的《2020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9 年,全国康复医院数量为 706 家,与综合医院 19963 家的数量相比,仅为其 3.5%左右,远不能满足人民的康复需求,存在巨大缺口。

其中,公立康复医院 2010 年共 150 家,2019 年共 161 家,近十年来保持近乎稳定的水平。



微信图片_20220516165638.jpg


▐ 康复医学科床位数总体不足,但占比不断升高。



床位的增速与医疗机构数量较为一致,保持了 10%以上的年增长,且在医院总床位的占比不断提升,近十年来增长超过两倍。

至 2019 年,医院中的康复医学科床位共有 22.35 万张,相当于每万人拥有康复床位数约 1.60 张,已经有了可观的改善。

但 2019 年中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已有 6.3 张,康复医学科在其中的占比仅为 3.09%,占医院总床位的 3.25%,即使叠加重症医学科、职业病科等相关学科,仍为少数,与其上游的内外妇儿科室相比有较大提升空间。

假定以《北京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 年)》中的人均康复床位目标(即每千人 0.5 张)估算 2030 年全国康复床位总目标,2030 年全国康复床位需求为 70 万张,2019 年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床位共计 271695 张,那么缺口将达 43 万张。



 康复服务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



我国康复医院人员总数及其中的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绝对值显著上升,但仍为相对弱势学科。

2019 年是 2010 年的 4 倍左右,且近年来增速有所提升,反映了康复医院规模的扩大和人力资源储备的增加。

然而,康复医学科依然属于亟待发展的学科,每十万人拥有康复执业(助理)医师数约为 1 人,且 2019 年康复医学科执业(助理)医师仅占到全体的 1.2%,十年以来增长较不明显。



微信图片_20220516165630.jpg



康复领域人力资源的缺口与其培养方式与薪酬激励不无关系。

康复专业技师与医师在培养路径上,与其他科室未有显著差异,同样需要较长周期,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

根据丁香园发布的《2020 中国医院薪酬调研报告》,康复科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称医务人员平均年薪分别在 5-10 万、10-15 万、20-25 万和 25-30 万之间,处于相对靠后的科室。

在这一点上,民营医院相对于公立医院,康复科正高职称级别的薪酬溢价为 1.42,体现出机构人才招募决心,一定程度上提示了未来高级康复学科人才向民营机构流动的可能性。



►正向政策引导民营康复医院蓬勃发展



国家层面加速推进康复医疗发展,提升学科价值与地位。2010 年,四部委联合发文将 9 项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康复医疗的价值得到社会广泛肯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十三五”以来,更是有大量相关政策发布,充分关注残疾人、老年人的康复需求,将强化三级康复体系列为国家重点工作,近年来,重症康复的专科建设也纳入了计划。

正向政策连续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社会力量是下一阶段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行政管理部门在政策制定中为康复器具生产提供了机遇,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扩大市场有效供给、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4 项主要任务,科技部和发改委也将康复辅助器具研发创新和应用示范纳入相关重点支持范围。

另外,康复领域的社会办医也受到鼓励,政府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康复、养老和护理机构,放宽准入要求,为公立服务体系提供重要的补充作用。



►康复服务市场多方登场


❶ 社会资本增加行业活力,市场竞争初具规模



民营医院在康复专科医院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我国康复专科医院数量有限的背景下,公立机构增长乏力,反观民营机构,近十年来从 118 家发展为 545家,年复合增长率18.53%。

在绝对数增长的同时,民营医院占比从 50%以下扩大至75%以上,已成为相关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在市场加速和长期政策的利好下,相信该趋势还会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展现出民营资本介入康复医疗服务的优势。



微信图片_20220516165549.jpg



多家上市公司布局民营医院,但康复专科整体较为松散,还未形成确定格局。

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部分康复项目纳入医保,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康复服务的支付问题。

康复学科的重要性获得行业医生认可,民众康复意识不断增强,将促进康复服务的渗透率进一步增长。

目前涉足康复服务领域的上市公司通过收购等手段进行了一定积累,与个别医院合作探索了直接的转诊关系,但整体布点较少,机构网络较为松散。参考美国康复医疗行业的发展,国内民营康复医疗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在各方布局和竞争下,龙头企业有望在国内出现并造就高市值。



❷  康复专科优势清晰,可复制经验促进康复连锁布局



康复医疗并不是孤岛,依托肿瘤、脑科等具体学科差异化发展,加强学术优势将促进服务壁垒的形成。

康复专科依赖从治疗科室转诊,康复治疗方向的“医联体”正处于摸索阶段。

国内康复医疗服务企业多形成“综合+专科”的发展战略,保证两者协同并进,实现综合医院向康复医疗机构的引流,提供全面完善的医疗服务。

2015 年 7 月,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与广州白云区正式签订“康复医疗联合体”合作协议,利用中心优质的康复医疗资源,拓展群众看病就医、居家养老和家庭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广东省首个以康复治疗为方向的“医联体”。

相关实践模仿了美国亚急性期治疗医院、康复医疗机构或长期护理机构的思路来分流综合医院患者,强化了“疾病治疗—康复—长期护理”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

这一实践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康复医院融入分级诊疗的重要途径,得到资质认可的民营机构将会获得更多潜在的合作单位,接收到更多有康复需求的患者。

在综合性医院有所布局的企业也占有天然优势,便于从上至下发展康复专科医院、康复医疗中心、康复护理院等,实现区域联动和分级诊疗。



 康复服务的黄金赛道热度高涨



康复医院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增长快,盈利周期短。从逻辑上看,上市公司进入康复医疗行业主要通过民营医院,而康复科室在公立医院并不是重点科室,发展十分受限,这为民营康复医疗的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机会。

此外,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成本结构相差不大,在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下,民营医院若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患者资源,民营市场份额及医疗服务收入将确定提高。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