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主要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1月17号将举办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届时2022年全国人口数据将会发布。预期2022年,我国人口将会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负增长,这将大幅提升市场对于养老的政策刺激预期。
据CRIC预计,2022年养老产业规模为9万亿元,2025年养老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2万亿元,未来5年养老产业也将提前完成产业培育期,正式迈入产业爆发期。
养老政策
持续加码
上海市民政局日前印发的《上海市家门口养老服务站设置指引》提出,上海市将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织密网络,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服务可及。
《指引》提出,上海市将加强家门口服务设施的整合利用和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对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的场地、用房提供保障。上海市各个街镇应依照相关要求,用好上海市和各个区各项补贴资金,鼓励街镇通过纳入财政预算、利用社会资金等形式对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点的设置与运营提供保障。
除上海市外,近期多地也出台养老服务相关政策。
1月10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安徽省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工作目标:到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不断完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清晰明确,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服务监管等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
1月9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海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到2025年,海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新时代老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并释放效能,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厦门市人民政府日前发布《厦门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其中,在构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方面,计划到2025年全市建成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2.3万张。
在近日出台的《天津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创新性地提出实施津(金)牌养老“科创”工程,通过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等,让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海南省人民政府日前印发的《海南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到2025年,海南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新时代老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并释放效能,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对此,市场人士表示,需求和政策双重利好下,多业态将撬动智慧养老万亿蓝海市场。大健康、基因测序、生命医学、中医养生、养生旅游等众多康养产业相关概念备受市场和资本关注,复合型高端化康养消费或形成趋势。
智慧养老产业
高速发展
近日,上海市发布了《推进智慧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提出到2025年底,上海至少完成100家智慧养老院建设任务。
“智慧养老”即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面向家庭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整合政府、社会及社区家庭的资源,为养老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创新服务模式。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800余家智慧健康养老企业,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企业230家。而从2012年至2021年这10年时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企业注册总量从近百家增长至1600家,增速可见一斑。换言之,智慧养老正在日益受到投资者的认可。
上市公司
积极布局
从养老产业上下游来看,保险、地产、智能养老、健康服务等行业上市公司成为市场布局主力。2010年9月,保险资金正式获准进入养老地产市场。养老地产以其资产长期稳定的特点吸引险企进行投资。在地产公司方面,万科在养老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中心及自持老年公寓等方面都有尝试。
从A股上市公司看,大部分智能养老行业上市公司布局上游软件开发及下游应用领域。
延华智能通过外延并购布局智慧医疗领域,参与募投长春养老综合云信息平台、崇州市智慧医疗项目等;康泰医学公司产品种类齐全,可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被相关部门联合授予首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称号;万达信息首次发布健康养老照护生态产品“蛮牛孝镜”,孝镜和国寿的一个高端的养老社区“国寿家园”合作,形成线上家园的概念,高端养老社区的很多服务在孝镜上就可以实现;九安医疗将传统的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消费类健康产品升级为智能硬件,与移动终端APP、云平台相结合,获取海量数据,为智慧养老提供基础性数据。
此外,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园区的建设正在积极布局。202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智能养老产业园正式揭牌运行,推动了养老产业模式创新。苏州工业园也宣布打造园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
完备政策支持体系
据预测,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一方面可能会使养老金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包括对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对生产、分配、消费、投资及经济增长等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并正式开启了个人养老金业务。个人养老金业务已在北京、上海等36个先行城市开办。同时还开启了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养老理财试点和养老储蓄账户试点。
国务院参事、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目前个人养老金还处在起步试点试行阶段,在其发展过程当中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和障碍,还需要不断改革、探索、完善和突破。
除了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国家为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障之外,也应该加快企业年金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快发展我国居民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使第三支柱不再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严重短板。
王兆星建议:
1)加大宣传解读教育的力度,使个人养老金政策和相关知识能够进课堂、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2)完善法规体系,夯实制度基础。要尽快打通三大支柱之间个人养老金账户,包括缴费、税收优惠、账户衔接以及资金流转等;
3)建立更加科学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特别是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4)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养老金金融产品的需求,包括对收益结构、风险结构、期限结构、流动性结构、缴费结构及养老金领取方式结构的需求;
5)通过审慎专业长期的投资运营,使个人养老金账户实现稳定较好的收益,健康的资本市场与稳健的个人养老金运营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6)鼓励发展专业养老的咨询与顾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