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政策

北京发布“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征求意见稿

发布时间:2025-03-13 来源: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近日,北京发布《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力求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北京打造成全球“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的标杆城市。

微信图片_20250313154514.png

《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编制旨在充分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优势,抢抓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生命科学发展交汇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的标杆城市。

《行动计划》提出,计划到2027年,北京将初步构建“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和应用并举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人工智能技术在医药健康研发、生产、应用等全链条范式创新路径,产出一批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不断深化应用场景,构建技术自主可控、产业协同创新、风险有效治理的创新生态体系,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策源地、应用高地和产业生态集群。
从内容构成来看,《行动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五部分,部署重点任务18条,具体如下:
(一)前沿技术方面
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推动医药健康大模型研发。
(二)数据底座方面
推动高质量数据资源建设,创新数据应用流通机制,促进数据汇聚与流通,夯实研发应用基础。
(三)平台建设方面
建设智慧生物样本平台、药物研发技术服务平台、智能器械质量评价平台以及创新孵化加速服务平台,加速产品研发转化。
(四)场景应用方面
拓展人工智能在医药产业、中医应用、医疗服务、康养服务、医学科教、医疗健康保险以及公共卫生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加速产业创新变革。
(五)生态培育方面
加大创新主体引育,推动监管科学创新,开展创新交流合作,进一步培育创新发展生态,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同时,《行动计划》从强化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引导、强化交叉人才引育与培养三个方面提出具体保障举措。
全文如下:
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人工智能+”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领域的创新优势,抢抓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生命科学发展交汇的战略机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北京打造成全球“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的标杆城市,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技术策源、头部医疗资源汇聚、医药产业集群领跑、健康数据高度富集等突出优势,以应用牵引为导向,统筹推进前沿技术突破、数据底座构筑、支撑平台建设、场景应用拓展和创新生态培育,激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潜能,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技术策源。紧扣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发展需求,瞄准“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发展前沿,一体化推进创新范式变革、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研发,持续提升人工智能赋能医药健康产业的竞争力。
突出场景牵引,深化落地应用。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创新药械产品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环节的应用,加速医药健康新质生产力培育;持续丰富医疗服务、康养服务、医学科教、医疗健康保险、公共卫生管理等多元应用场景,助力提升服务质效。
坚持开放共享,释放协同效能。广泛凝聚政、医、产、学、研、用各方合力,以共创平台、标杆场景等为纽带,促进各方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医药健康产业在技术、数据、应用等层面的双向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创新治理机制,营造良好生态。顺应“人工智能+医药健康”融合新兴领域特点,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实施精准分类管理。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加强伦理与安全研究,提升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等关键环节治理能力,切实保障公众健康与权益。
三、发展目标
到2027年,北京市“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和应用并举的产业生态体系初步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在医药健康研发、生产、应用等全链条范式创新路径加速形成,带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策源地、应用高地和产业生态集群。
——范式创新成效显著。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产出一批“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落地转化30个以上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
——应用场景不断深化。实现医药健康产业数智化升级,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加速20个创新药械研发,拓展人工智能在医疗服务、康养服务、医学科教、医疗健康保险以及公共卫生等领域不少于10个场景的应用。
——生态体系持续完善。布局建设一批融合创新平台;引育不少于100名“人工智能+医药健康”人才;涌现一批领军型和潜力型创新企业,形成2-3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建起技术自主可控、产业协同创新、风险有效治理的创新生态体系。
四、重点任务
(一)推动融合基础研究,引领前沿技术创新
1.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范式
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研究适用生命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算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揭示生命本质规律、致病机制的新方法、新工具,突破人工智能虚拟细胞、医学数字孪生、DNA存储等技术,加速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创新。探索认知智能、类脑智能、超级智能等前沿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
2.推动医药健康大模型研发
支持创新主体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研发自主可控的分子、细胞、器官/系统等多尺度医药健康基础模型,通过分子相互作用、细胞通路及系统调控等计算或模拟,实现高维度生命科学数据的深度表征学习、跨模态关联分析及生成式预测,提升靶点发现、临床试验等多种任务效率及准确率。
(二)加速数据汇聚流通,夯实研发应用基础
3.推动高质量数据资源建设
加快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影像云平台、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和“三医”数据底座等,实现医疗健康数据的高效汇集,鼓励医疗机构、高校院所、医药企业等开展行业共性数据资源库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模态的医疗健康高质量数据集。加强医药健康数据分类、标注标准建设,支持跨模态数据整合、数据质量治理体系建设、真实世界数据挖掘等工作,提升面向行业级应用的数据服务能力。
4.创新数据应用流通机制
搭建医药健康可信数据空间,完善质量评定、价值评估等标准体系,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数据使用、收益分配、协同治理等机制。发挥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优势,支持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数据跨境便利化流动。实施“监管沙盒”机制,有序推进医疗健康数据的交易和流通,提升数据服务能力和价值共创能力。鼓励创新医药企业依托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开展医药健康大模型训练。
(三)加强平台体系建设,加速产品研发转化
5.建设智慧生物样本平台
借助高水平基因测序、蛋白测序等技术,推动全自动无人化设备应用,聚焦重大疾病队列,推动生物样本大数据平台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临床样本、医疗数据的高效汇集与共享,支撑创新产品研发和应用。
6.建设药物研发技术服务平台
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园区等建设智能化开放式实验室平台、人工智能驱动的药物研发共性技术平台,实现药物研发环节的数字化升级与效率变革。支持CRO、CDMO企业建设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分子生成及优化、药物筛选及优化、药效预测、工艺开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服务等新型产业服务平台,提高创新药物研发效率。
7.建设智能器械质量评价平台
支持检验检测机构、高校院所、创新企业等合作,共同围绕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数字疗法、手术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开展算法可靠性验证、多模态数据兼容性评估、人机协同性能测试等检测方法和行业标准研究,构建标准测试数据集及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检验检测公共技术平台,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能力。
8.建设创新孵化加速服务平台
搭建概念验证平台,提供先进干湿实验验证环境、多模态医疗数据集、开源算法工具包等资源,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和应用。支持“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孵化器建设,提供原型开发、产品测试、交互体验等服务,提高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和商业应用的效率和成功率。加强区域算力统筹,重点围绕医药健康大模型训练、推理和部署需求,强化数算一体、算网融合等特色化算力资源保障。
(四)推进深度赋能应用,加速产业创新变革
9.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医药产业应用
加快人机协同手术机器人、智能诊疗等产品研发应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药械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打造智能实验室、智慧工厂、无人仓库等应用标杆。推动垂类模型和智能体在细胞与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方向的落地应用,助力加速培育医药健康新质生产力。
10.拓展人工智能赋能中医应用
推动中医诊疗设备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推动多模态中医标准数据集建设。构建中医优势病种的智能传承疗效评价模型和智慧中医诊疗平台,优化治疗方案与临床研究规范,实现名中医数字化传承。借助AI技术,分析特色中药制剂临床数据,实现成分筛选、药效预测及毒性评估等功能,探索中药研发新路径,推动中医药智能化、现代化发展。
11.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服务应用
探索医生与医疗智能体协同机制,支持开发专科专家助手、全科医生助手等,推动在临床诊疗方案制定、智能影像质控、智能病例生成、智能化用药辅助决策、手术智能辅助规划等领域应用。加强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推广运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公平可及。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预问诊、分诊、用药咨询、慢病管理、智能随访、智慧药房、院外管理等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提升患者就医诊疗服务体验。
12.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康养服务应用
依托数字医生助手、智能穿戴设备、康复机器人等,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医养、康复及医疗新模式,打造从健康体检、风险预警、疾病诊疗到居家照护的全流程智慧医养管理服务平台,形成跨医院、社区、家庭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13.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科教应用
基于大模型制定个性化医学教学资源,开发虚实融合课程、可交互教学工具提升医学教学质量,构建高仿真虚拟人体模型等医学模拟环境,开展临床手术培训,增强医生临床实践和诊疗能力。搭建智能文献挖掘工具库、智能医学科研数据分析平台,建立医学科研随访管理系统,打造数智化研究型病房。
14.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健康保险应用
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构建基本医疗保险的智能核保、反欺诈等模型,实现医保智能审核监管和精细化服务。开发商业健康险领域特色模型、辅助核保理赔专家系统,实现商业健康险产品的智能化设计、个性化病种保障、快速理赔与核保风控,丰富商业健康险产品供给。建立针对人工智能医疗产品的商业保险支付标准和流程,探索商业健康险产品对接医疗机构支付系统,推动商业保险实现院内直接赔付。
15.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公共卫生应用
构建智能传染病防控体系,支持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模型开发,解析与预测病原变异规律、流行传播规律及人群免疫力,提高对新发突发和重大变异病原体的发现、识别、跟踪、风险评估及应急响应能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公共卫生“时间、空间、人群”多维度数据,加强在公共卫生群体数据分析、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应用。
(五)培育创新发展生态,提升开放发展水平
16.加大创新主体引育
鼓励开展医药健康领域跨界布局,引导央国企、外资企业、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在京设立研发总部、创新中心等。支持医药企业联合医疗机构、人工智能企业等,聚焦重点应用场景开展算力、模型、数据等生态协同合作,加速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梯度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17.推动监管科学创新
支持符合人工智能技术特性和监管需求的技术标准、分级分类管理框架、技术验证与评价方法学、卫生技术评估体系等监管科学研究,推动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速度的敏捷监管体系。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申报材料智能审查、生产检验及网络交易数据智能分析与风险预警等研究,推动科学监管水平和质量提升。建立适合人工智能医疗产品的定价体系与测算方法,探索创新产品结算模式。
18.开展创新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中关村论坛等品牌优势,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力度,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深化与国际知名企业、研究机构交流合作,支持创新主体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加强国际科技资源对接,推动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出海。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
发挥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工作机制作用,强化统筹协调,聚焦关键环节做好布局与全流程服务协调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指导支持。充分发挥创新医疗器械服务站作用,推动人工智能医疗产品申请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优先审批,加快优势产品获批。
(二)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引导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速创新产品新增医疗技术服务项目立项、产品定价、入院结算等。充分发挥医药健康产业基金引导作用,吸引撬动各类社会资本对“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领域投资力度,合力推动一批原创技术和产品在京转化落地。鼓励重点区出台配套政策,形成市区联动的资金支持机制。
(三)强化交叉人才引育与培养
依托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引进顶尖科学家和团队。加强“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领域的人才培养,支持高校院所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鼓励采用双导师制,培养人工智能与化学、生物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的高水平人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推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创新企业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