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信息化

院前院内急教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的设计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2-06-13 来源:连线CIO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摘要】目的:统筹院前院内急救资源,建立院前院内衔接路径与衔接机制,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信息共享。方法:基于院前院内急救医疗应用场景要求,遵循模块化、流程化、规范化设计开发理念,采用Nty框架及Koti开发语言实现多个独立系统的数据集成共享和移动端应用。结果:有效整合院前院内急救资源,统一急救信息输入与输出路径,实现了26家医院系统的有效衔接,强化了急救体系建设与预警联动,助力于精益化急救流程与管理,实现急救资源共享。结论:基于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院内衔接,有助于宏观调控急救资源配置,是实现“上车即入院,信息实时传”的有效探索,进一步提高了急救运行效率与医疗急救服务质量。

【关键词】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平台;系统衔接;资源共享;急救体系建设

1背景

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是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急救平台是院前院内一体化、构建急救绿色通道、实现急救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及医疗急救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各级医疗机构持续开展院前院内衔接的探索,研究认为构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模式有助于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治疗效率。日前,国内院前急救车载医疗设备基本满足医疗救治要求,但是由于缺乏院前院内衔接机制、缺乏配套制度与标准、缺乏院前院内医务人员沟通等问题,普遍存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信息壁垒、急救脱节、病例“断链”等现象3.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逐步探索创伤、多发伤、胸痛、卒中等单病种的院前院内衔接机制,初步实现院前急救信息单向共享与远程会诊,但是尚未建立双向共享、多个急救平台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4刃。本研究结合北京市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现状及国内院前院内衔接实践基础,开发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衔接平台,并在全市重点区域及大型医疗机构试点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2系统建设日标

基于院前急救流程,结合信息化管理思路,统筹全市急救资源,整合院前急救信息系统,建立院内急救衔接工作站,并对接院内系统,实现院前院内急救信息互联互通与可视化实时共享,打破院前院内壁垒,做到“急救前移”提升急救服务效率。

3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3.1业务信息需求分析

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一体化平台需要解决患者从120呼救到院前急救车组现场处置,再到院内急诊接收患者,最后院内转归信息统一回传到院前急救病历系统的全过程管理问题。按照急诊急救业务流程,需要实现调度指挥中心、院前急救车组和院内急诊的联动,做到信息的实时双向共享,达到车组了解救治医院救治能力、资源占用情况,院内了解车组转运路径、患者病情,提前做好救治准备工作,并最终把患者转归信息反馈到院前急救病历中,形成救治记录的全闭环管理。具体业务流程见图1。

98111654830188722 (1).png 

3.2系统集成开发方法

基于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与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梳理院前急救流程与急救信息共享需求,采用模块化、流程化、规范化设计理念完善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注重系统操作的简便与快捷。在系统结构设计上,充分考虑院前院内急救医疗信息一体化平台应用场景,安卓移动端采用Kotlin开发语言简化代码,软件框架采用Netty成熟TCP框架,增加通信稳定性、系统实时性。此外,平台后台采用中间件实现多个独立系统的数据集成与共享,后台服务使用TCP完成端口模式,充分利用系统内核进行I/O调度,消除线程上下文切换,提高网络通讯性能,有效解决系统安全风险与通讯网络对接问题。

3.3功能模块设计

整个业务流程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包括院前急救调度指挥系统、救护车端急诊信息平台和车载移动电子病历系统、医疗机构急诊工作站及相关管理系统,各系统通过端口对接形式实现信息关联与共享。各模块具体功能设计如下:

3.3.1院前急救调度指挥系统

北京市院前急救实行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运作模式,调度指挥中心负责120呼叫受理与救护车调派工作。院前急救调度指挥系统实时展示全市院前急救资源分布与运行状态,调度员根据呼救者手机定位及地址,按照院前急救就近原则,派出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救护车。为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资源配置信息,为调度员快速受理及调派车辆提供信息支撑,本项目基于原有调度指挥系统增加院前急救工作站分布情况、值班车组运行情况、值班车组配置情况、医疗机构拥挤度等信息,调度员可快速、清晰地了解院前急救整体运行情况,辅助院前急救车组开展急救转运任务,见图2。

6051654830249972.png 

3.3.2救护车端系统

救护车端系统部署在救护车医疗舱内,用于展示急救任务信息、当前急救车动态定位、医疗机构接诊能力、医疗机构救治能力、医疗机构拥挤度及距离测算等信息,有助于医疗舱内急救人员关注救护车运行情况并及时准备急救装备,便于呼救者及家属决策、实时了解转运动态。同时,救护车端系统实现院前急救电子病历书写,根据院前急救病历应用场景,院前急救电子病历系统分为PC端与PAD端,用于患者信息采集、病历书写及信息推送。PC端电子病历系统中嵌入院前信息采集、病情分级、告知填报3大功能子模块。

3.3.2.1身份信息采集

身份信息采集是实现急救患者全流程管理的关键。为保证在救护车上采集患者身份信息的便利、准确,系统接入OCR身份识别功能,通过扫描或拍照形式实现结构化识别身份证、医保卡信息,准确率超过99%,见图3。

3.3.2.2患者病情分级

院前医疗急救患者分级是急救人员根据现场患者病情急危重程度对其科学评估、快速判断所属级别,并根据病情分级级别作为及时联络院内急救启动相应资源调配的依据。平台基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急危重症分级标准》,建立院前急救病情分级数据模型,结合院前急救流程,开发适用于院前急救工作的患者病情分级系统,包含初诊评级、交接前评级、院内评级3部分。其中,初诊评级与交接前评级由院前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信息填写,系统内按照数据模型设定自动生成病情分级结果,而院内评级是院前医生根据院内急诊分级结果选择对应选项即可,此项作为比较院前院内患者病情分级一致性的重要指标,见图4。

3.3.2.3院前急救告知

院前急救告知是通过整合患者身份信息与病情信息、医疗机构信息与急救资源配置,实现院前院内有效衔接的技术途径。系统内建立医疗机构基本信息数据库,采用端口对接院内信息系统实现急诊患者及床位资源动态共享,列表式展示院内急诊实时拥挤度、距离、五大中心等简要信息,便于院前医生快速、及时选择最优转运方案。院前医生须依次完成患者身份信息采集、病情分级及病种判断,结合患者救治需要,选择距离最近、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及时将患者信息推送至院内急诊,告知院内急诊人员提前做好接诊准备,有效缩短患者抢救时间,见图5。

25911654830425254.png 

3.3.3院内衔接工作站

医院工作站安装部署在院内急诊分诊台,通过5G网络通信接入手段,联通院内急诊、医院工作站、院前急救3大环节,实现院前急救预警、患者信息预告知、共享救护车转运实时动态、患者信息数据管理、转归结果反馈及院内急救衔接的目标。医院急救工作站可视为院前院内衔接的桥梁,通过5G实现院内急救信息双向延伸,一方面,对接院内信息系统获取急诊接诊能力、床位拥挤度等信息,实现对外共享,另一方面接收院前推送信息,及时调配院内急救资源,做好急诊准备,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救效率,见图6。

22921654830504518.png 

3.3.4院前院内一体化管理系统

基于急救资源统筹与平台管理目标,本项目搭建了2个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一是北京急救信息平台一一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二是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后台管理系统,可视化展现全市急救资源动态分布情况,实时了解院前急救运行情况、院内急诊资源可调配情况、院前急救患者病种病情及患者流向,有助于卫生行政部门宏观调控合理分配急救力量,尤其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可及时了解急诊床位资源,动态制定决策,做到有效分流与疏解,见图7。

55101654830772574.png 

4应用效果

目前,中心已完成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并在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宣武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26家大型综合医院试点应用。此外,持续探索院前急救平台整合机制,统一院前急救信息传输路径,同步推进院前院内同步衔接,覆盖全市80余家医疗机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实现院前急救信息与院内转归信息在中心及试点医院的集成共享。

院前院内医疗急救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开辟了北京市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新局面,充分利用信息化通信技术,从根本上突破以往衔接工作中的局限性问题,有效整合院前急救信息系统,首次实现了院前院内急救信息交互共享,并与临床对接,为进一步推进急救体系建设与急救患者全流程管理目标奠定基础。截止2021年6月底,中心院前医生累计完成13285人次急救患者身份信息采集、87319人次院前急救病情分级,对接82家院内急诊推送告知6909人次,院内急诊反馈转归病历1306人次。

5讨论

基于信息化手段实现院前院内信息一体化管理,有助于宏观调控急救资源配置,加强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互动与联动,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救效率,但是,全市推广及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须持续突破。

首先,院前院内衔接机构隶属关系独立,信息化建设水平存在差异。一方面,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隶属于不同系统,软件、硬件设施配置不均,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同,存在信息化技术壁垒。同时,各机构属性存在差异,且信息化资金投入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平台的推广,另一方面,院前急救体系内部也存在相对独立与差异的问题,北京市院前急救尚未实现全市“120”院前急救体系统一管理,各区财政投入、管理机制、体系建设以及发展水平等存在差异性,影响全市院前急救队伍同质化发展山。其次,缺乏衔接工作质控管理与激励考核机制,院内机构对院内院前衔接重视程度不足,系统对接问题缺乏改进力度;对院前急救而言,尚未制定院前院内衔接管理制度,院前急救人员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归根结底是院前院内机构缺乏相应的质控管理与激励考核机制。

院前院内医疗急救衔接平台的建设是实现“上车即入院,信息实时传”的有效探索,虽然在开发及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难题,项目团队仍不断积极探索技术方案,致力于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即持续统一标准、完善功能、改进技术。

此外,中心也将把握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与院前院内衔接政策驱动力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强化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水平,联动院内机构建立畅通的院前院内衔接通道,明确衔接流程及质控管理要求,完善激励与考核制度,实现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新局面。

原文详见https://pan.baidu.com/s/1GMvdGYqIwfWYyqB_nP1V8A?pwd=v9td

Doi:10.3969j.issn.1673-7571.2022.2.023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