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在就近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和维护群众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健康中国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指明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其中,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托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将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基层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各省两会委员代表聚焦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
近日,2024年各省“两会”相继召开,各省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相关提案或议案中,多份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相关。湖南省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执行院长彭丽秀建议在全省建设“智慧村医”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慧化、信息化手段解决医疗卫生事业短板,打通农村卫生工作“最后一公里”,为村民提供日常健康物联监测、远程问诊、处方问诊、慢病筛查、健康干预等智慧医疗服务。她还提出,要建立健全乡村居民健康数据资源库,收集村民的基本信息、健康状况、生活状态等情况并导入“智慧村医”数据库,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实现精准化管理。海南省人大代表、崖州区凤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少汉针对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低的现状,提出应通过增加信息化建设预算,加大投入力度,配置及更新必要的硬件设备,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同时,以城市医疗集团为单位,将区域内集团总院、分院、村卫生室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融会贯通,搭建起一个互联互通、数据共享、高度融合、高度一体的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化建设“一体化”。此外,他建议制定统一的医疗信息化标准,做到一数一源、同数同源,实现全行业信息数据完整收集、上下传输、共享共用。在搭建起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以居民健康档案为中心,将区域内分布在不同地点、以不同形式表示和存储的健康医疗信息数据整合,建立起区域医疗信息大数据中心。四川省人大代表、德阳市人民医院超声科主任郑红提出,由于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或三甲医院技术水平和设施设备不同,可能存在结果有差异的情况,导致患者仍有重复检查的可能。因此,省级或市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必须由主管部门牵头,统一技术标准,建立一套信息化的检查结果互认系统。只有依托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联,才能真正实现结果互认。在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着首诊、转诊等重任。根据《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79768个,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94.8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达到42.7亿人次,占全年总诊疗量的50.7%。可以看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占比较高,但诊疗量仍有较大上升空间。结合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规范欠缺、人才匮乏和设备设施不齐全等现状,通过信息化建设补齐短板或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重要途径。
多项政策助推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为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国家和各省相继印发了多份政策文件,明确将通过建设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等方式,从顶层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能力建设两方面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3年2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完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推进人口信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到2025年统筹建成县域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统一县域医共体内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等标准,加强检查检验、疾病诊断质量监测评价等。并提出统一县域医共体内信息系统,加强数据互通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县域医共体内的应用等。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等3部门联合印发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则提出加快统筹建设县域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推进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共享,以省为单位,2023年建成率达到40%以上,2025年达到80%以上。并强调在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能力建设中提出配备专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用信息化提升法定报告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报送质量等。在各地政策中,《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到,要推动省级平台与所有市县平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加快推进医疗机构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信息共享互认,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服务流程等。推进住院病案首页数据电子化采集,2025年覆盖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见,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建设,各项政策均强调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如何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重要议题。
用智能工具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能力
其中,两个《评价指南》均明确了基层医疗机构相关指标的收集,例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国家指标要求;机构合理用血相关评价指标,如输血申请、用血适应症合格率、成分输血比例,要达到相关标准;职能部门每季度对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指标进行收集和分析,指标包括疾病诊断、处方和病历质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激素、合理输血、手术分级和围手术期管理、手术并发症、麻醉操作、医院感染、急危重症管理、医疗护理缺陷与纠纷等;患者安全风险方面,相关质量监控指标数据要能够收集和分析。在我国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将更多地承担患者首诊、转诊、健康监测等任务。鉴于《评价指南》中对多个指标的监测要求,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形成相对完整的信息系统架构,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首先,基层医疗机构需建设相对完整的信息系统,例如基本医疗业务系统(模块),包括药房管理、门诊医生工作站、门诊输液管理、护理工作站、LIS、RIS、PACS等;基本公共卫生业务系统(模块),包括预防接种、孕产妇保健、高血压患者管理、糖尿病患者管理等;日常运行管理系统,包括挂号、收费、门诊分诊、排队叫号、自助服务等。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接入区域医疗健康信息平台,或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电子病历、检查检验结果、医学影像资料等医疗数据需要根据统一标准进行实时上传,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供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使用。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既能通过串联医疗机构各信息系统,应用自然语言等人工智能技术将医疗信息处理为结构化数据,解决“数据孤岛”和数据质量问题,为区域内的医疗信息互联共享打下基础;还能通过辅助问诊、辅助诊断、慢病管理等功能,助力基层医生快速鉴别急危重症及跨专科疾病,提高基层诊疗水平,降低漏诊、误诊概率,符合多个政策中“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配置应用”的要求。随着我国分级诊疗规划,三级医院门诊量逐步降低,基层医疗机构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而通过引入智能化工具解决现实问题,或将成为主流发展方向之一。
1. 两会好声音|彭丽秀:推动“智慧村医”平台建设 为乡村医疗注智赋能.红网.2024.01.252. 海南省人大代表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支招.三亚发布.2024.01.253. 避免重复检查浪费医疗资源 代表委员建议加快建设省级互认平台|两会圆桌会.封面新闻.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