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医疗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院长的角色已从行政管理者转变为技术引领者和变革推动者。
“手术室扫码启动,无影灯自动调亮、麻醉机参数同步到位——以前20分钟的准备工作,现在5分钟搞定!”走进现代化医院的手术室,这样的场景已不再稀奇。而支撑这种高效运转的,是一套复杂的信息化系统。
近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被反复强调为“一把手工程”,这绝非空话。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副院长黎杰运在多个场合直言:“重视智慧医院建设,这是一把手工程,需要全员参与。智慧建设应有院长直接分管,协调医院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
医院信息化的本质远非简单地将纸质病历电子化,而是一场深刻的流程革命与管理变革。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对此深有体会:“信息化建设院长不上手很难做好。” 他道出了其中的关键——只有院长亲自抓,才能打破部门间的壁垒,将信息、数据、技术和信息管理融合为统一整体。
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这位主管信息化15年的专家,斩获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测评(目前全国最高级别)后总结经验:信息化建设首先是“一把手工程”,医院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尤为重要。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信息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规划。金昌晓强调,应在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诊断、分析、评估医院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现状,结合信息技术特点,制定医院信息化的系统总体架构。这一过程必须由院长主导。
温附一信息处副处长高志宏则点出了核心:“我们要做信息化条件下的流程再造,而不是旧流程的信息化。” 这一理念差异决定了信息化建设的成败。真正的流程再造必然会触及既有利益格局,没有一把手的权威推动,寸步难行。
电子病历评级标准讲解会上的专家们对此有精辟分析:信息化过程的难点是流程改造。将以前的粗放的手工流程改造成精细的可自动化的流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划分,容易得罪人。大多数医院信息科没有这个能力和魄力来完成这种过程,使得信息化的成效不理想。而一把手工程具有行政强权执行力,能强硬的完成这种利益重新划分,流程就能改造。”
面对我国宫颈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年轻化的严峻形势,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科在副院长许天敏教授带领下,创新构建宫颈疾病 “一站式”智能医防融合体系,通过“智慧筛查-AI预警-双驱动随访-科研转化”全流程闭环管理,将宫颈癌防治关口大幅前移。
该院2021年在吉林省内首开宫颈疾病筛查专科门诊,创新应用智慧问诊系统。2024年数据显示,该门诊年度宫颈癌筛查量达4.2万余人次,阴道镜检查量达1.3万例。通过电子问卷精准抓取病史、AI初筛分诊,患者候诊时间缩短40%,筛查效率提升超50%。
针对患者复诊率低的行业痛点,许天敏团队首创 “人工+AI”双驱动随访模式。智能语音外呼系统自动识别患者语义,动态调整随访策略;微信公众号同步推送个性化复诊提醒。实施后患者复诊率跃升至93%,该成果斩获全国智慧医疗创新大赛三等奖。
瑞金医院:病理大模型的国际突破
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联合华为公司共同打造的 “RuiPath病理大模型:AI辅助病理诊断”方案获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评为全球标杆案例,从全球32个国家的234个案例中脱颖而出。
这一成就源于院长宁光院士带领的前瞻布局。瑞金医院2021年开始建设数字化智慧病理科,2023年发布中国首本《数字化智慧病理科建设白皮书》,积累了百万级数字病理切片库,为病理大模型的搭建筑牢了数据根基。该模型基于瑞金医院广泛的疾病谱系,高质量的医疗数据,癌种覆盖广度达到中国每年全癌种发病人数90%的常见癌种。6
2025年8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与润达医疗、移动、华为联合发布了 “心血管疾病电子病历大数据智能平台” ,成为西北五省首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门诊与住院场景实现病历文书智能辅助生成的医疗机构。
该平台深度整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超18万例心血管疾病电子病历数据,覆盖冠心病、心衰等10余种疾病亚型。医生仅需通过语音或文字简要补充患者当前病情,系统即可智能生成规范且个性化的高质量病历文书,显著缩短了病历书写时间,效率提升50%以上。
成功的医院信息化不是简单地将纸质流程搬到电脑上,而是重新设计医疗流程。温附一医院深谙此道,他们开发床旁结算系统时,没有简单复制传统模式,而是创新性地让患者走到护士站即可进行结算,省去了购买床旁结算推车、配备专职人员的费用,实现了患者和医院的双赢。
高评级医院往往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温附一信息处拥有一支62人的团队,其中35人的研发团队自主研发了90多个系统,涵盖了医院各个部门。高志宏介绍:“信息系统在建设初期就一直遵循一体化设计,统一的结构、统一的数据库原则,这成为我们最大的优势。”
电子病历评级专家强调,医院不能再将信息化任务全甩给厂家。“厂家一手包办,信息科不认真参与时,如果厂家将其他医院的申请资料复制过来,结果材料或者图片中带有别家医院的名字时,那申请过程就会突然死亡。” 医院必须深度参与,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
数据已成为医院的核心资产。新版电子病历评级标准首次确立了数据的基础地位,明确规定“电子病历内容应存储为通用格式。可被经过医院方授权的第三方调用”。 这意味着医院必须掌握自己的数据,不能被厂商的私有加密格式绑架。
北医三院早在2015年就率先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临床数据中心(CDR),实现了各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院科研平台(RDR),满足医疗大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计算和应用需求。
未来方向:从院内到区域协同
医院信息化的下一站是打破医院围墙,实现区域协同。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指出:“大家近一个时期越来越认识到分级诊疗的重要性,而医疗联合体建设是解决城市分级诊疗的重要而有效的举措。”他提出医联体真正连起来需要四个纽带:医疗技术、医保政策、医患双方的利益保障以及信息化建设。
中日友好医院正在尝试利用“阿里云”建设医联体的数据库平台。许树强坦言,一旦合作成功,将会成为医疗信息化中的重大变革。
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则强调“医疗集团化+医院集团化”,通过两种方式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2018年,北医三院在张家口市崇礼区设立院区,打造国际知名运动诊疗创伤中心;2013年以来,先后托管海淀医院、组建海淀区医联体、成立延庆医院等,借助信息化实现分级诊疗。
医院信息化建设需要“烧钱烧脑”,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一年投入接近一个亿来建设智慧医院。但比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院长的视野与决心。当院长亲自挂帅,打破部门藩篱,推动流程再造,医院信息化才能真正发挥提升医疗质量、改善患者体验、促进科研创新的作用。
未来已来!中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正从“数字孪生”走向“智慧赋能”。在这场变革中,院长不仅是领导者,更是设计师和推动者,他们的远见与行动将决定医院未来的高度。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