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数据中心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核心基础设施,正迎来“一省一中心”的集中建设期。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拉开国家级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序幕。截至2025年,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国家试点省份为引领、省级中心为核心的医疗大数据中心网络。这种布局既避免了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又为数据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01 国家战略与政策布局
我国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始于2016年的顶层设计。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随后明确江苏、福建、安徽、山东、贵州五个省份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试点省份,开展先行先试。这一布局考虑了地域平衡和基础条件,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有代表省份参与探索。《“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进一步提出要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破除数据共享壁垒,推进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国家层面规划为省级中心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技术路线指导。截至2023年,全国已有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信息互通,为省级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奠定了数据基础。
02 “一省一中心”布局策略
“一省一中心”的核心思路是避免分散建设、重复投入,通过省级中心整合区域内医疗数据资源。各试点省份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了不同的建设模式。湖北省投入5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建设省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他们构建了“一云、一网、一湖、四中台”的新基座,实现医疗资源一屏知家底、疫情防控一网全监测。江苏省则形成了 “2+X”发展应用模式,即南京和常州两个国家试点城市加上多个特色应用城市。南京市进行“三中心一高地”整体布局,常州市打造“一中心两基地多园区”发展模式。贵州省注重“医疗健康云”建设,整合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资源,深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等业务系统协同应用,构建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这种集中化布局有利于统一数据标准和质量控制,实现规模效应,为后续数据共享与应用创新奠定基础。
03 企业参与的多元模式
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投入大、技术门槛高,需要企业深度参与。目前形成了央企牵头、地方国企协同、科技企业赋能的多元合作模式。央企资源整合型模式以联仁健康为代表。该公司是由国家卫健委统一部署,中国移动牵头组建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生力军”,也是国内首个央企领投、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与医疗信息化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集团。联仁健康与贵州的合作涵盖大数据基础设施、数据汇聚治理以及大数据应用三个方面,助力贵州省医疗数智化转型。地方政府主导的运营模式在常州得到成功实践。常州创新性地采用 “运管分离”模式,由政府成立国有全资企业持有卫生健康云基础设施资产,与中国电子合作成立专业运营公司。这种模式明确数据资源归政府所有,数据服务由专业运营机构提供,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运营效率。科技企业赋能型模式则体现在各类技术企业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中。如湖北省依托湖北省数产集团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运营中心,同时与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合作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企业参与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和资金,也引入了市场化机制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04 数据汇聚与治理挑战
医疗数据汇聚面临数据标准化、质量控制和隐私保护三大挑战。各省份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解决方案。数据标准化是互联互通的基础。湖北省按照医防融合、医卫融合、平急结合的新要求,出台医疗服务数据采集、常态公共卫生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元值域代码等标准规范。江苏省则构建了 “46312”数据采集框架,不断健全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平台,对自下而上的医疗健康信息归集系统架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和扁平化改造。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应用价值。湖北省完善数据采集制度,识别梳理一般数据、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目录,实行 “一数一源一标准” ,建立“目录-数据-系统”关联关系,实现数据资源目录清单化管理。隐私保护是数据共享的前提。湖北省根据健康医疗数据精度、规模、安全风险等情况,识别梳理不同类别的数据目录,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提供依据。江苏省则强调在数据收集前进行数据脱敏处理,避免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风险。到2023年,湖北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已汇集数据约2300亿条,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约5700万份。江苏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共归集了约300亿条信息,数据存储总量达到30TB。
05 应用场景与价值实现
医疗大数据中心的价值最终通过应用场景体现。目前主要应用集中在惠民服务、医学科研和行业治理三大领域。惠民服务方面,广东省打造“粤健通”健康医疗服务平台,整合汇聚生育登记、出生医学证明申领、预约挂号、免疫接种等首批22项线上健康医疗服务。湖北省的“健康湖北”公众服务平台将全省277家医疗机构和45家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接入该平台,累计向公众提供服务2247万人次,日均线上服务2万人次。医学科研方面,江苏省内各大医院充分利用已有的大数据,开展临床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湖北省为院士和专家团队、研究机构等提供健康医疗数据分析服务,依托高校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行业治理方面,医疗大数据支撑了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院等级评审、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审等工作提质增效。贵州省建设覆盖医疗行为监管、卫生费用监测、药品招标采购配送监管等的医药综合监管平台。常州市的卫生健康云(影像平台)应用成效显著,平台有效打破时空阻隔,全面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效率。患者跨市跨院就医时,可授权医生调阅近期已做过的影像检查数据,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截至2023年7月,全省医生通过平台调阅影像数据共计约136万次,相似检查智能提醒触发共计约80万次。
06 安全与隐私保护机制
医疗数据安全是中心建设的生命线。各省份从管理机制、技术防护和法规标准三方面构建安全体系。管理机制上,国家卫健委印发“十三五”全民健康网络与信息安全规划,首次将安全建设提升到宏观设计层面规范推动。湖北省完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综合评价、定期会商机制,细化数据采集规则,定期通报数据质量情况。技术防护上,贵州省建立全省人口健康信息数字认证平台,推进数字认证服务应用,构建可信身份认证服务网络。常州市在国家级信息安全保障下搭建数据资源池,基于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打造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法规标准上,国家卫健委印发《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在统一信息采集、强化共享应用、保障数据安全等方面提出要求。江苏省则强调落实网络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通报机制。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必须平衡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的关系,建立分类、分级、分域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应用政策规范,才能实现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07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面临数据孤岛、可持续运营和人才培养等挑战,未来发展将呈现协同化、智能化、产业化趋势。虽然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数据孤岛现象仍然存在。国家卫健委表示将加快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共享与安全管理机制,制定分类、分级、分域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开放应用政策规范。可持续运营是医疗大数据中心面临的另一挑战。早期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后期需要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常州市探索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合规的市场化收费机制,提升产业链价值。未来医疗大数据中心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协同化,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二是智能化,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临床科研、智能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三是产业化,培育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不是终点,而是通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医疗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起点。省级医疗大数据中心作为数字健康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其价值已超出技术范畴,成为推动医改、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湖北、江苏、广东等省份的实践表明,统一规划下的差异化发展模式更适合我国地域广阔、发展不均衡的国情。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完善,省级医疗大数据中心将从数据汇集向价值创造转变,赋能医学研究、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医疗数据的潜能将释放,为14亿人口的健康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特别声明:智慧医疗网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智慧医疗网的内容为智慧医疗网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