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智慧医疗网 | 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智慧后勤

大力发展中医数字化,打造现代智慧中医

发布时间:2023-02-22 来源:国方重庆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量: 字号:【加大】【减小】 手机上观看

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
即可在手机端查看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凝聚出中医这一伟大的智慧结晶。中医文化和技术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振兴传统中医药事业,并做出了全面的战略部署。

政府在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


有目共睹的是,在过去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深度介入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更是制定出三版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中医诊疗方案,推荐4个方剂和8个中药注射剂,精准施策,多管齐下,减缓、阻止了重症向危重症的转化,促使危重症转为普通症,大大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这显示了古老的中医蕴藏的巨大潜力。


然而,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仍不完整,有待健全,中医药事业基础建设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传统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医师传承不足、创新能力弱、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等痛点还未得到解决。


如何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面对的这些困境呢?或许数字化技术能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通过将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中医诊疗、药事服务、诊后管理等各个环节,能有效提升中医医疗服务工作效率,降低医生负担,也就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就诊体验和医疗效果。


1.中医为什么要数字化?

传统中医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中医诊疗和中药制备及流通。在当下的中医传承中,这两个缓解分别面临着几个难点:

诊疗环节中,中医面诊过程无法标准化,且必须面诊;中医信息化水平弱,医师诊疗辅助不足;中医教育难以标准化。运用数字技术可以极大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

中医诊疗过程没能标准化,是因为传统中医诊疗讲究“望闻问切”,不仅诊疗结果因人而异,还要求中医医师有较高的医疗水平和经验,导致不同医师对相同病症的诊断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标准化。


如果能通过大数据收集整理中医名家的经典医案,就能为未来的中医师诊断病情提供参考。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四诊仪等智能设备和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替代“望、闻、问、切”等人工环节,智能分析患者身体情况,为医生诊断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减少医生工作量,同时还能提高治疗的可靠性和精准性。


中药的制备和流通则不同于西药通过化学合成和生物制备的方法,具有较高标准化水平。中药材的培育采集在极大程度上依赖自然资源,可人工培育的药材品种稀少,而且囿于饮片和汤剂等传统中药制备方式,中药材发展面临着的种植质控、原材料流通监管溯源、药房配药煎药等环节带来的的巨大阻力。同时,中医器械的技术水平也远远不如西医器械。因此,数字化技术也能为中医药材和器械领域带来极大利益。

比如最常见的药房配煎药,传统中药药房需要根据方剂配药,经典方剂无法实时查询,而且制药整体时间长,标准化难度大,药物的品质得不到根本保证。


引入数字技术智慧药房系统,不仅可以自动接收医生处方,并由药师或人工智能在线审方,还能省去中医师抓取、代煎、排队等冗余低效的环节,中药制备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也将提升中药质量。


总而言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端、物联网和区块链为首的数字化技术在中医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对中医的赋能



2.哪些因素在推动中医数字化?


推动中医数字化的因素:政策、需求、市场和技术。

政策的作用尤为重要。政策是我国行业发展的风向标,政府往往通过颁布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集中向目标行业,促使其加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不少政策振兴中医药发展

2015年以来,我国发布多条中医数字化政策,其中,2019年10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是其中较为有代表性一项政策。各地方政也都针对该政策陆续出台了多条落地实施政策。

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中的优异表现充分说明中医在治疗部分病症中,有着远超西医的效果,经过数字化改造后有极大的潜力。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亚健康也渐生端倪,也倒逼中医药产业数字化,同时彰显出数字化中医市场的巨大潜力。

顶层设计和市场规模决定行业发展。对于中医药产业而言,我国政府政策利好、群众生活水平提升、需求加码及医疗健康政策转变等,都为数字化中医带来了巨大市场机遇。

核心技术相当于行业发展的发动机,直接决定行业是否能够发展,以及发展速度。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发展迅速,为中医数字化提供了可靠的技术驱动力。


3.中医的数字化未来走向


通过以上分析,中医数字化的发展,需要从以下四点来进行改进。

首先是加强中医数字化顶层建设,设立相应标准中医管理机构应当负责中医数字化的通盘考虑。由其专司负责系统化可落地实施的中医数字化标准及其细则,建立相应的数字化技术质控标准;或相应的中医智能技术测评准入机制,解决医院诊所选购困惑。

其次,则是建立中医数字化行业联盟,实现产学研政一体。包括建立包括产学研政在内的中医数字化行业联盟,改变现有小打小闹、各自为阵的行业现状。从而推动中医数字化技术的标准化及一体化发展,以行业力量加速数字化进程。

再次,需要强化物联网等技术与互联网+中医的互补,如强化物联网、3D打印及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互联网+的结合,解决互联网+的薄弱环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数字化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非“一刀切”,将原本更适合线下的诊疗场景强行搬到线上。

最后,应注意家用中医器械将成蓝海的趋势,设立相应标准家用中医器械以其体积小巧、操作简单、使用风险小等特点广为认可,销量增长迅速,未来或成中医数字化“蓝海”。应适时建立相应的行业质量标准,避免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发展前景受挫。


智慧医疗网 © 2022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沪ICP备17004559号-5